四言举要 宋南康子虚隐君崔嘉彦希范著 明蕲州月池子李言闻子郁删补 四言举 要( 一) 脉乃血 派 ( 考“ 脉” 与“ 派”古 音义 相通 ,都 含有 分流意 ) , 气血 之先 (引 导 ) , 血之隧 道 ( 脉道 ) , 气息 ( 呼吸运 动) 应焉 。 其象法 (效 法) 地, 血之 府 (作 “库 ”解 ,作 “容 纳”讲 ) 也 , 心之合 (连 通) 也, 皮之 部 (分 布) 也。 《素问 ·脉 要精 微论 》说 : “脉者 ,血 之府 也。 ” 《素问 ·五 藏生 成篇 》 : “ 心之合 ,脉 也。 ” 四言举 要( 二) 资 (依 赖) 始于 肾 ( 肾中 元气) , 资 生于 胃 , 阳中之 阴 (脉 气属气 的一 部分, 故为阳 ,但又 居于 脉内, 又当属 阴,故 脉气 属阳中 之阴) , 本乎营 卫 。 营者阴 血 , 卫者 阳气 , 营行脉 中 , 卫行 脉外 (二 者阴阳 相随 ,内 外交 会) 。 脉不自 行 ( 搏动 ) , 随气 而 至 (到 达。 亦有 作“ 动” 解,备 参) , 气动脉 应 , 阴阳 之谊 (脉 气< 阳>行血< 阴> →阴 阳互 根互用 →气 为血 之帅 ,血 为气之 母) 。 气如橐龠(tu ó yu è 鼓风器 具) ,血如 波澜 (心 脏规律 性的收缩与 舒张,动 脉的 管壁随之出 现 周期性 的回 缩和 扩张 ,这 样就形 成了 血液 运行 犹如 波澜的 状态 ) , 血脉气 息 ( 气帅 血行 ,脉 动不息 ) , 上下 循环 (往 复 循环于 身体 上下 ) 。 四言举 要( 三) 【脉 诊须 “ 调息” 以定 至数 】 十二经 中 , 皆有 动脉 (十 二经所 过部 位皆 可触 及脉 搏跳动 ) , 惟手太 阴 , 寸口 ( 气口 、 脉 口) 取决 (诊 脉时 , 寸 口与 心处于 同一 水平 , 与心 脏 的距离 适中 , 脉的形 成与 心脏 的搏 动密 切相关 →寸 口脉 气相 对比 较准确 ) 。 《难经 ·一难》 : “十 二经 皆有动 脉,独 取寸口 以决 五脏六 腑死生 之法, 何谓 也?然 寸口者 , 脉之大 会, 手太 阴之 脉动 也” 。 《素问 ·经 脉别 论》 : “肺 朝百脉 ” 。 《素问 · 五脏 别论 》 : “胃 为水谷 之海, 六腑 之大 源 也, 五 味入口 , 藏于 胃以 养五脏 气, 气 口 亦 太阴 也。 是以 五脏 六腑 之气味 ,皆 出于 胃, 变见 于气口 。 ” 此经属 肺 , 上系 吭嗌 (h áng y ì喉 咙) , 脉之大 会 , 息( 鼻息 ) 之 出入 。 《素问 ·平 人气 象论 》 : “ 呼吸定 息, 脉五 动。 ” 一呼一 吸 , 四至 为息 , 日夜一 万 , 三千 五百 。 一呼一 吸 , 脉行 六寸 , 日夜八 百 , 十丈 为准 。 手太阴 经属 肺脏 , 上 联系 咽喉, 当呼 吸之 气出 入的 要道, 为诸 经脉 气聚 会之 处。 又 手太 阴肺 经起于 中焦 , 中焦 乃全 身气 血生化 的源 泉 , 因 此, 全身 气血及 五脏 六腑 功能 盛衰 变化的 信息 , 都可以 从寸 口反 映出 来。 另外一 点重 要的 原因 , 即 寸口脉 气准 确。 诊脉 时, 寸口与 心处 于同 一水平 , 与心 脏的 距离 适中 , 脉 的形 成与 心脏 的搏 动密 切相关 , 所以 寸口 脉气 相对 比较准 确 。 四言举 要( 四) 初持脉 (切 脉、 诊脉 ) 时 ,令仰 其掌 , 掌后高 骨 , 是谓 关上 。 关前为 阳 , 关后 为阴 , 阳寸阴 尺 , 先后 推寻 。 (在诊寸 口脉 时,发 现在 寸口摸不 到脉 的搏动 ,要 考虑到脉 位的 变异, 或是 “ 斜飞”<从尺 部斜向 虎口 腕侧> 或 是“ 反 关”< 现于 寸口 背侧> ) 心肝居 左 , 肺脾 居右 , 肾与命 门 , 居两 尺部 。 魂魄谷 神 ( 整个 脏腑 功能 状态) , 皆 见寸 口 , 左主司 官 ( 主司 诊候 气的 变化) , 右 主司 府 ( 主司 诊 候血的 变化 ) 。 (左为 阳主 升, 脏虽 属阴 , 但内 藏精 气而 上升 , 故 左手寸 口脉 主司 脏的 生理 、 病理 变化 。 右 为阴主 降, 腑虽 属阳 ,但 内藏水 谷而 宣降 ,故 右手 寸口脉 则主 司腑 的生 理、 病理变 化) 左大 ( 阳气 偏盛 )顺男 , 右大( 阴血 偏盛 )顺女 , 本命 ( 肾中 所藏 之先 天之 精气, 即先 天之 本) 扶命 (脾胃 化生 而来 的水 谷之 精气, 即后 天之 本) , 男左 女右 。 关前一 分 ( 寸脉 ) , 人命 之 主 (心 肺情 况) , 左为人 迎 , 右为 气口 。 神门 ( 两尺 脉) 决断 ,两 在关后 , 人无二 脉 , 病死 (多 指病 重、难 治) 不愈 (预 后极 差) 。 男女脉 同 , 惟尺 则异 , 阳 (男 子) 弱( 神门 脉弱 ) 阴( 女子 ) 盛 (神 门脉 盛) , 反此 病至 。 四言举 要( 五) 脉有七 诊 , 曰浮 中沉 , 上 (寸 部脉 ) 下 (尺 部脉 ) 左右 (左/ 右 寸口 脉) , 消息( 脉象 的各 种变 化) 求寻 。 又有九 候 , 举按 轻重 , 三部浮 沉 , 各候 五动 (至 少诊候 五次 跳动 ) 。 寸候 ( 反应 、测 知) 胸上 (心肺 ) , 关候 膈下 (脾 胃 ) , 尺候于 脐 , 下至 跟踝 (肝 肾) 。 左脉候 左 ( 左半 身的 病变 ) , 右脉 候右 (右 半身 的病 变) , 病随所 在 (身 体某一 部位 有了疾 病,寸 口脉相 应的 部位脉 象就会 出现异 常) , 不病者 否 (没 有) 。 四言举 要( 六) 浮为心 肺 , 沉为 肾肝 , 脾胃中 州 ( 中焦<脾胃> , 膈以下 ,脐 以上 ) , 浮沉 之 间 。 心脉之 浮 , 浮大 而散 (此 “散” 非指 散脉 , 实 指脉 体宽大 势软 之象 ,亦 有做 洪脉之 解) , 肺脉之 浮 , 浮涩 而短 。 肝脉之 沉 , 沉而 弦长 , 肾脉之 沉 , 沉实 而濡 。 脾胃属 土 , 脉宜 和缓 , 命 (命 门) 为 相火 ( 本应 右尺) , 左寸同 断 ( 左寸应 心,心 为君火 ,相互 自助 ,故左 寸亦可 判断命 火盛 衰) 。 四言举 要( 七) 春 弦 (万 物生 长之 始→ 柔 软而直 长 ) 夏洪 , 秋毛 (浮 脉, 状如 羽毛 浮而 兼柔 和 之象 ) 冬石 (沉 脉,状 如石 沉水 底, 脉位 深沉) , 四季和 缓 , 是谓 平脉 (正 常脉象 ) 。 【西】 四时 脉象 形成 的机 理可能 与心 血管 功能 , 以 及下丘 脑 — 交感 —肾 上腺 髓质机 能活 动的 适应性 调节 有关 。 四言举 要( 八) 太过实 强 , 病生 于外 (外 感六淫 邪气 ) , 不及虚 微 , 病生 于内 (内 伤七情 、脏 腑损 伤、 正气 虚微) 。 【以脉 力的 太过 与不 及作 为判断 致病 的内 外不 同病 因的纲 领→ 实质 :判 断病 性的虚 实】 春得秋 脉 ( 毛脉)< 金旺 乘 木之> , 死在 金日 ( 若逢 金 日, 金 气当 令更盛 , 木 气 则更伤 , 故 病 情将加 重) , 五脏准 此 , 推之 不失 。 四时百 病 , 胃气 为本 , 《素问 ·平 人气 象论 》 : “ 人以水 谷为 本, 故人 绝水 谷则死 ,脉 无胃 气亦 死。 ” 脉贵有 神 ( 脉来 柔和 有力 ) , 不可 不审 。 《辨脉 论》 : “按 指之 下有 条理, 先后 秩然 不乱 者, 此有神 之至 。 ” (无根 难有 神, 无神 胃难 存) 调停 ( 调节 、调 整) 自气 ,呼吸 定息 (稳 定呼 吸频 率) , 四至五 至 , 平和 之则 。 三至为 迟 , 迟则 为冷 , 六至为 数 , 数即 热证 。 转迟转 冷 , 转数 转热 , 迟数既 明 , 浮沉 当别 。 浮沉迟 数 , 辩内 外因 , 外因于 天 (自 然界中 各种 致病因 素→六 淫之邪 、疫 疠邪毒 、毒虫 咬伤、 器械 损伤等) , 内因 于人 ( 人体 内各 种致 病因 素→七 情内 伤、 脏腑 损伤 等) 。 天有阴 阳 , 风雨 晦冥 (昏 暗不明 之意 ) , 人喜怒 忧 , 思悲 恐惊 。 外因之 浮 , 则为 表证 , 沉里迟 阴 , 数则 阳盛 。 内因之 浮 , 虚风 所为 (多 见于大 汗、 大吐 、大 泻、 大出血 或久 病伤 阴、 肝肾 亏损者 ) , 沉气迟 冷 , 数热 何疑? 浮数表 热 , 沉数 里热 , 浮迟表 虚 , 沉迟 冷结 。 表里阴 阳 , 风气 冷热 , 辩内外 因 , 脉证 参别 (脉 症合参 ,方 能不 失偏 颇) 。 脉理浩 繁 , 总括 于四 (浮 、沉、 迟、 数四 脉) , 既得提 纲 , 引申 触类 (举 一反三 ,触 类旁 通) 。 四言举 要( 九) 浮脉法 (效 法) 天, 轻手 可得 , 泛泛在 上 , 如水 漂木 。 有力洪 大 ( 浮而 有力 ) , 来 盛去悠 , 无力虚 大 ( 浮而 无力 ) , 迟 而且柔 (搏 动又 近于 迟脉 ) 。 虚甚则 散 , 涣漫 不收 , 有边无 中 , 其名 曰芤 (葱 管) 。 浮小为 濡 , 绵( 棉絮 ) 浮 水面 , 濡甚则 微 , 不任 (不 能耐 受)寻按 ( 中取 、沉 取即 消失) 。 四言举 要( 十) 沉脉法 地 , 近于 筋骨 (重 按,推 筋着 骨始 得) , 深深在 下 , 沉极 为伏 。 有力为 牢 , 实大 弦长 , 牢甚则 实 , 愊愊 (bì) 而强 (坚 实有 力) 。 无力为 弱 , 柔小 如绵 , 弱甚则 细 , 如蛛 丝然 。 四言举 要( 十一 ) 迟脉属 阴 , 一息 三至 , 小 (稍 微) 駃(ku ài , 通 “快” )于迟 , 缓不 及四 。 二损 ( 一息 之间 脉搏 动二 次为二 损脉 )一败 ( 一息 之间脉 搏动 一次 为一 败脉 ) , 病不 可治 , 两息夺 精 ( 二息 之间 搏动 一次的 脉为 夺精 之脉 ) , 脉 已无气 (精 气衰 竭之 象) 。 【迟脉 、损 脉、 败脉 、夺 精脉】 浮大虚 散 (虚 甚则散 ,涣 漫不收 〔 无根 〕→散 脉) , 或见芤 (浮大 而软, 按之 中空边 实如葱 管) 革 (弦 大中 空, 外坚 内空如 按皮 革) , 浮小濡 微 ( 濡甚 则微 ) , 沉 小细弱 (弱 甚则 细) 。 迟细为 涩 , 往来 极难 (起 落缓 慢 ,搏 动艰 涩困 难) , 易散 ( 散乱 )一止 ( 偶见 歇止) ,止 而复 还。 结则来 缓 , 止而 复来 (歇 止间隔 不规 律, 歇止 后又 马上再 搏动 ) , 代则来 缓 , 止不 能回 (歇 止时间 较长 ,恢 复搏 动较 为困难 。但 其歇 止的 间隔 较为规 律) 。 四言举 要( 十二 ) 数脉属 阳 , 六至 一息 , 七疾八 极 , 九至 为脱 (主 阳气暴 脱的 亡阳 危证 ) 。 浮大(有 力 )者洪 , 沉大 (有力 )牢实 , 往来流 利 , 是谓 之滑 。 有力为 紧 , 弹( 弹击 ) 如 转索 ( 绳索 ) , 数见寸 口 , 有止 为促 (时 有一止 ,止 无定 数) 。 数见关 中 , 动脉 可候 , 厥厥 ( 匆忙 的样 子) 动摇 ,状如 小豆 。 四言举 要( 十三 ) 长则气 治 ( 正常 ) , 过于 本 位 (超 出本 位且 有柔 和之 象) , 长而端 直 ( 脉气 紧张 ) , 弦 脉应指 。 短则气 病 , 不能 满部 , 不见于 关 , 惟尺 寸候 。 四言举 要( 十四 ) 一脉一 形 , 各有 主病 , 数 (多 个) 脉相 兼 , 则见 诸证 。 浮脉主 表 , 里必 不足<虚损证> ( 里证 ,一 般见 于外 感 病的中 、后 期阶 段, 或内 伤疾病 ) , 有力风 热 , 无力 血弱 。 浮迟风 虚 ( 气虚 伤风 ) , 浮 数风热 , 浮紧风 寒 , 浮缓 风湿 。 浮虚伤 暑 , 浮芤 失血 , 浮洪虚 火 , 浮微 劳极 ( “五 劳” : 心 劳、 肝劳、 肾劳、 肺劳、 脾劳 五者; “六 极” : 筋极、 骨极 、 血极、 肉极 、精 极、 气极 六者→ 极度 ,严 重之 意) 。 浮濡阴 虚 , 浮散 虚剧 , 浮弦痰 饮 , 浮滑 痰热 。 某种脉 或相 兼脉 的主 病并 非是绝 对的 。 某 种脉 可以 出现在 某种 病证 中, 或者 某种病 证可 能出 现某种 脉象, 但绝 不是 某 种脉 【 只能】 出现在 某种 病证中 , 或某 种病 证 【只 能】 出 现某种 脉 →灵活 运用 ,脉 症合 参, 全面分 析判 断, 才能 作出 正确的 诊断 。 四言举 要( 十五 ) 沉脉主 里 , 主寒 主积 , 有力痰 食 , 无力 气郁 (肝 气郁结 →脉 沉涩 ) 。 沉迟虚 寒 , 沉数 热伏 , 沉紧冷 痛 , 沉缓 水畜 (通 “蓄” ) 。 沉牢痼 冷 , 沉实 热极 , 沉弱阴 虚 , 沉细 痹湿 。 沉弦饮 痛 , 沉滑 宿食 , 沉伏吐 利 ( 多见 于吐 泻太 过, 正 气大 伤, 气血 不能 外 达) , 阴毒 ( 症见 皮肤 青紫 , 周身 剧痛 ) 聚积 ( 即积 聚) 。 四言举 要( 十六 ) 迟脉主 脏 , 阳气 伏潜 (无 力鼓动 气血 ) , 有力为 痛 , 无力 虚寒 。 数脉主 腑 , 主吐 主狂 , 有力为 热 , 无力 为疮 。 滑脉主 痰 , 或伤 于食 , 下为畜 血 ( 蓄血 证) , 上 为 吐逆 。 涩脉少 血 , 或中 寒湿 (入 血) , 反胃 ( “ 胃反 ” 、 “翻 胃” → 多因脾 胃虚 冷, 命门 火衰 , 不能 运化 水谷, 而见 恶 心呕吐 ) 结肠 ( “肠结” ,津 伤便秘) , 自 汗厥逆 (一指 四肢厥 冷, 二指胸 腹剧痛 ,三指 久病 头痛的 一种, 即厥逆 头痛 ) 。 弦脉主 饮 , 病属 胆肝 , 弦数多 热 , 弦迟 多 ( 里) 寒。 浮弦支 饮 (饮 在胸膈 胃脘 部→浮 脉主表 主上, 弦脉 主痰主 饮) , 沉 弦悬 痛 (悬 饮病位 在两侧 偏下) , 阳弦 ( 寸部 脉弦 )头痛 , 阴弦( 尺部 脉弦 )腹痛 。 紧脉主 寒 , 又主 诸病 , 浮紧表 寒 , 沉紧 里痛 。 长脉气 平 ( 正气 充沛<正常脉/平脉>), 短 脉气 病 , 细则气 少 , 大则 病进 (邪 气过盛 ) 。 浮长风 痫 ( 多因 风痰 上扰 所致突 然昏 倒, 痉挛 抽搐 等) , 沉短 宿食 , 血虚脉 虚 , 气实 脉实 。 洪脉为 热 , 其阴 则虚 (热 盛伤阴 ) , 细脉为 湿 , 其血 则虚 。 缓大者 风 , 缓细 者湿 , 缓涩血 少 , 缓滑 内热 。 濡小阴 虚 , 弱小 (沉 小细 弱→弱 甚则 细) 阳竭 , 阳竭恶 寒 ( 阳虚 生外 寒) , 阴虚发 热 。 阳微 ( 寸部 脉微 )恶寒 , 阴微( 尺部 脉微 )发热 , 男微虚 损 , 女微 泻血 (崩 漏失血 ) 。 阳动 ( 寸部 脉为 动脉 )汗出 (阳 虚多 汗) ,阴动 ( 尺 部脉为 动脉 )发热 , (仲景 曰 : 阴 阳相 搏名 曰 动, 阳动 则汗 出, 阴动 则发 热, 形冷 恶寒 , 此 三焦 伤也 。 成 无己 曰: 阴阳相 搏, 则虚 者动 ,故 阳虚则 阳动 ,阴 虚则 阴动 ) 为痛与 惊 , 崩中 失血 。 虚寒相 搏 ( 阳虚 寒侵 ,正 邪相争 ) , 其名 为革 , 男子失 精 , 女子 失血 。 阳盛则 促 , 肺 痈阳 毒 ( 外感 暑湿疫 毒之 邪, 阻滞 气血 , 导致的 面赤 发斑 , 身痛 如被 杖打等 症) , 阴盛则 结 , 疝瘕 积郁 。 代则气 衰 ( 阳气 衰微 ) , 或 泄脓血 , 《脉经 》曰 :代 散者 死 ( 代脉与 散脉 相兼 出现 ,为 预后不 良之 危证 ) , 主泄 及 便脓血 。 伤寒( 阴寒 内盛 、心 阳不 足)心 悸, 女胎 三月 (此 非病脉 ) 。 四言举 要( 十七 ) 脉之主 病 , 有宜 (脉 症相 应→相 合主 顺) 不宜 (脉 症不相 应→ 相失 主逆 ) , 阴阳顺 逆 , 凶吉 可推 。 中风 ( 卒中 )浮缓 , 急实 则忌 , 浮滑中 痰 (类 中风的 一种 ,又名 湿中、 痰中。 多由 湿盛生 痰,痰 生风热 ,热 生因而 致病) , 沉迟中 气 (类 中风 的一 种 , 又名 气中。 多由情 志郁 结, 或 怒动肝 气, 气 逆上 行所致 。 其状 极 似中风 ,但 身凉 不温 ,口 内无痰 声, 或有 痰涎 也不 多,与 中风 有别 ) 。 尸厥 (症 见突 然昏 倒不 省 人事, 状如昏 死, 患 者呼 吸微弱 , 脉极 微细, 或毫 不应指 , 故乍 看 似死 , 须 认真 诊察和 及时 抢救 。 可 见于 某些有 毒气 体如一 氧化 碳中 毒引 起的 窒息 、 脑 震荡 等 病)沉滑 , 卒不 知人 , (欲知 邪气 所犯 部位 ,需 查身体 温凉 ) 入 脏身 冷 , 入腑身 温 。 四言举 要( 十八 ) 风伤于 卫 , 浮缓 有汗 , 寒伤于 营 , 浮紧 无汗 。 暑伤于 气 , 脉虚 身热 , 湿伤于 血 , 脉缓 细涩 。 伤寒热 病 。 脉喜 浮洪 。 沉微涩 小 , 证反 必凶 。 汗后脉 静 , 身凉 则安 。 汗后脉 躁 ( 脉来 去迅 速, 指下有 一种 急数 躁动 之感 ) 。热甚 必难 。 阳病见 阴 ( 阴脉 ,如 虚、 短、细 、微 、涩 等) ,病 必 危殆, 阴病见 阳 ( 阳脉 ,如 实、 长、洪 、滑 、数 等) ,虽 困 无害( 虽一 时病 重, 但尚 无大碍 ) 。 四言举 要( 十九 ) 上不至 关 , 阴气 已绝 , 下不至 关 , 阳气 已竭 。 代脉止 歇 , 脏绝 倾危 , 散脉无 根 ( 元气 离散 ) ,形损 (形 体虚 损羸 弱) 难医 。 四言举 要( 二十 ) 饮食内 伤 , 气口 (寸 口脉 ) 急滑 (即 紧滑 ) , 劳倦内 伤 , 脾脉 大弱 。 欲知是 气 , 下手 脉沉 , 沉极则 伏 , 涩弱 久深 。 火郁 ( 不能 升散 )多沉 , 滑痰( 滑脉 主痰 郁) 紧食 (紧脉 主食 积) , 气涩血 芤 , 数火 细湿 。 滑主多 痰 , 弦主 留饮 , 热则滑 数 , 寒则 弦紧 。 浮滑兼 风 ( 风痰 ) , 沉滑 兼 气 (痰 瘀兼 气滞 ) , 食伤 ( 郁而 化热 )短疾 , 湿留濡 细 。 四言举 要( 二十 一) 疟(痎 ji ē疟 ) 脉 自弦 ,弦 数者热 (热 疟) , 弦迟者 寒 ( 寒疟 ) , 代散 者 折 (短 命) 。 泄泻下 痢 , 沉小 滑弱 , 实大浮 洪 , 发热 则恶 (疾 病恶化 ,后 果严 重) 。 呕吐反 胃 , 浮滑 者昌 (病 情轻, 预后 好, 为吉 兆) , 弦数紧 涩 , 结肠 (即 肠结 ,大便 秘结 之意 )者亡 ( 病情恶 化, 预后 差, 为凶 兆) 。 霍乱之 候 , 脉代 勿讶 (脾 胃功能 暂时 失调 ,不 必惊 慌) , 厥逆迟 微 , 是则 可怕 。 咳嗽多 浮 , 聚肺 (邪 聚于 肺)关胃 ( 水饮 停胃 ,上 逆迫肺 ) , (内伤 咳嗽 ) 沉 紧小 危 , 伏濡易 治 。 喘急息 肩 ( 张口 抬肩 ) , 浮 滑者顺 (脉 症相 符, 实证 见实证 →风 痰阻 肺) , 沉涩肢 寒 , (兼 见) 散脉 逆 证 (咳 喘伤 及肺 肾, 预后 多不佳 ) 。 四言举 要( 二十 二) 病热有 火 , 洪数 (实 火) 可医, 沉微无 火 , 无根 (虚 阳外 越)者危 。 骨蒸发 热 , 脉数 而虚 , 热而涩 小 , (阴 精枯 竭至 极 ) 必殒 其躯 (生 命危 险之 兆) 。 劳极诸 虚 , 浮耎 微弱 , 土败双 弦 ( 左右 两手 关部 脉俱弦 ) , 火炎 急数 (阴 虚 已极, 虚火 内炎 ) 。 诸病失 血 , 脉必 见芤 , 缓小可 喜 , 数大 可忧 。 瘀血内 蓄 , 却宜 牢大 , 沉小涩 微 , 反成 其害 。 遗精白 浊 , 微涩 而弱 , 火盛阴 虚 , 芤濡 洪数 。 三消之 脉 , 浮大 者生 , 细小微 涩 , 形脱 可惊 。 小便淋 閟 ( 同“ 闭” ) , 鼻 头色黄 , 涩小无 血 , 数大 何妨 。 大便燥 结 , 须分 气血 , 阳数而 实 ( 阳明 燥结 腑实 证) , 阴迟 而涩 (阴 血亏 虚 ,肠失 濡养 ) 。 四言举 要( 二十 三) 癫 (情感 淡漠 , 沉默 痴呆 , 语言错 乱, 不知饥 饱, 甚则僵 仆直 视→ 痰气 郁结 , 或心 脾两虚 所 致) 乃 重阴 ( 阴邪太 重, 蒙闭心 窍) , 狂 (狂 躁易怒 ,喧扰 不宁, 打人毁 物, 不避亲 疏,歌 笑不休 ,衣被 不敛, 力逾 常人, 逾垣上 屋→阳 气过 亢,心 神外越 所致) 乃重 阳 (阳 邪盛极, 逆乱神 明) , 浮洪 (狂 证属 阳 , 脉 症相 符; 癫证 属阴 , 但为 实证 , 病 机转 化 , 由 阴转 阳) 吉兆 , 沉急 (不 柔→正 气内 伤) 凶殃 。 痫脉宜 虚 , 实急 者恶 (其 发必频 ) , 浮阳 ( 阳痫 )沉阴 ( 阴痫 ) , 滑痰 数热 。 喉痹之 脉 , 数热 迟寒 , 缠喉 ( 即缠 喉风 , 多 因感 受风热 外邪 , 肺 胃素 有积 热, 致 风火 相煽 , 蕴 结而 成→症 见痰 热壅 盛,咽 喉里外 皆肿痛 , 迅 速蔓延 至颈、 腭、腮 、龈 等处, 甚则连 及前胸 ,呼 吸急促 ) 走马 (即走 马喉风 ,症见 头痛 身疼, 面赤唇 红,颈 项肿 痛,牙 关紧闭 ,痰声 如拽 锯,声 音嘶哑, 饮食汤 药阻 隔不 下)< 其 病 属阳, 脉宜 洪数> , 微伏 则 难 (正 衰邪 盛) 。 诸风眩 运 ( 即眩 晕) , 有 火 有痰 , 左涩死 血 ( 瘀血 阻滞 脉络 ) , 右大 虚看 (多 属气 虚, 清窍失 养) 。 头痛多 弦 , 浮风 紧寒 , 热洪湿 细 , 缓滑 厥痰 (因 痰盛气 闭而 引起 的四 肢厥 冷,甚 至昏 厥) 。 气虚弦 耎 , 血虚 微涩 , 肾厥 ( 肾中 阴寒 之气 上逆 而致厥 证) 弦坚 (不 柔) , 真痛( 真心 痛、 真头 痛) 短涩。 心腹之 痛 , 其类 有九 , 细迟从 吉 , 浮大 延久 。 疝气弦 急 ( 多责 之于 肝) , 积聚在 里 , 牢急者 生 ( 正气 未衰 ) , 弱 急者死 (邪 实盛 而正 伤极 ,正不 抵邪)。 腰痛之 脉 , 多沉 而弦 , 兼浮者 风 , 兼紧 者寒 。 弦滑痰 饮 , 濡细 肾著 (多 由肾虚 寒湿 内著 所致 。 症 见腰部 冷痛 重着 , 转 侧不 利, 虽 静卧 也不 减,遇 阴雨 则加 重) , 大乃? (guì , 卒然 伤腰 致 痛, 谓? 腰 ) 虚 ( 肾虚) , 沉实闪 ( 外伤 、 闪挫 ) 肭 (nà , 肥 软之 意→腰 部) 。 四言举 要( 二十 四) 脚气 ( 古名“ 缓风” ,又名 “臌弱 ”→因 外感湿 气风 毒,或 饮食厚 味所伤 ,积 湿生热 ,流注 于脚而 成) 有四 ,迟 寒数 热 , 浮滑者 风 , 濡细 者湿 。 痿病肺 虚 ( 肺热 叶焦 ) , 脉 多微缓 (邪 热灼 伤血 脉) , 或涩或 紧 , 或细 或濡 (阳 明 湿热伤 筋, 致筋 弛不 收; 或 肝肾亏 损, 精血 不足 , 使 筋 失濡养 ) 。 风寒湿 气 , 合而 为痹 , 浮涩而 紧 , 三脉 乃备 。 五疸 ( 黄疸 、谷 疸、 酒疸 、女劳 疸、 黑疸 )实热 ( 湿热内 盛) , 脉 必洪 数 , 涩微属 虚 ( 精血 亏虚 ) , 切 忌发渴 (若 有口 渴, 表明 邪 气久留 不去 , 致 肝肾 阴涸 , 真阴耗 竭, 或湿邪 胶固, 三焦 气化 不 行, 津 液不能 上承, 此为 湿邪未 去, 津 液反 伤, 邪 实正虚 , 多属 难 治,最 忌出 现) 。 (水肿 ) 脉 得诸 沉 , 责其 有水 , 浮气 ( 气水 )与风 ( 风水 ) , 沉石 (石 水) 或里 (里 水) 。 沉数为 阳 ( 阳水 ) 。 沉迟 为 阴 (阴 水) , 浮大出 厄 ( 病情 好转 ) 。 虚 小可惊 (病 情加 重) 。 胀满脉 弦 , 土制 于木 (肝 木乘脾 土) , 湿热 ( 中阻 )数洪 , 阴寒 (固滞 中焦 )迟弱 。 浮为虚 满 , 紧则 中实 , 浮大可 治 , 虚小 危极 。 五脏为 积 , 六腑 为聚 , 实强者 生 ( 邪实 而正 气未 衰,病 情较 轻) , 沉 细者 死 (邪盛 正衰 ,病 变极 重) 。 中恶腹 胀 , 紧细 者生 , 脉若浮 大 , 邪气 已深 。 ①恶者 , 山风 瘴岚 不正 之 气、 食饮 不洁 之物 也。 脉 紧细者 邪未 盛, 浮 大者, 邪气盛 〔 正气 严 重损伤 ,脏 腑功 能失 常难 以恢复 〕 ; ② 《医 学纲 目· 小 儿部》 : “小儿 神守 则强, 邪不 干 正, 若 真气 衰弱, 则鬼 毒 恶气中 之, 其状 卒然心 腹刺 痛, 闷乱 欲死 是也。 凡中 恶, 腹 大而 满, 诊其脉 紧细 而微 者生 , 脉 大而浮 者死 。 ” 四言举 要( 二十 五) 痈 (症 见红肿 高起, 根盘 紧束, 灼热疼 痛。多 因湿 热火毒 内蕴, 气血瘀 滞, 热盛肉 腐而成) 疽 (症见 漫肿 无头, 肤色 不变, 不 热少 痛。 多 由气 血虚而 寒痰 凝滞, 或五 脏 风毒积 热, 攻 注 于肌肉 ,内 陷筋 骨所 致) 浮散, 恶寒 发热 , 若有痛 处 , 痈疽 所发 , 脉数发 热 , 而痛 者阳 , 不数不 热 , 不疼 阴疮 (正 不胜邪 ) 。 未溃痈 疽 , 不怕 洪大 (脉 症相应 ) , 已溃痈 疽 , 洪大 可怕 (毒 热未尽 而气 血已 伤, 需要 及时准 确地 施治 ,以 防病 情加重 ) 。 肺痈已 成 , 寸数 而实 , 肺痿之 形 , 数而 无力 。 肺痈 ( 面) 色白 ,脉 宜短 涩 , (溃脓 后) 不宜 浮大 ,唾糊 (咳 吐糊 粥状 浊唾 或脓 痰)呕血 。 肠痈实 热 , 滑数 可知 , 数而不 热 , 关脉 芤虚 。 微涩而 紧 , 未脓 当下 (治 当泻实 ,祛 其邪 气) , 紧数脓 成 ( 治当 托里 透脓 ) , 切不 可下 (以 防变 生他 害) 。 四言举 要( 二十 六) 妇人之 脉 , 以血 为本 , 血旺易 胎 , 气旺 难孕 (若 阳气过 旺, 耗伤 阴血 ,阴 血亏虚 ,反 而难 以养 精受 孕) 。 少阴动 甚 , 谓之 有子 , 《素问 ·平 人气 象论 篇》 : “妇人 手少 阴脉 动甚 者, 妊子也 。 ” 尺脉滑 利 , 妊娠 可喜 。 滑疾不 散 , 胎必 三月 , 但疾不 散 , 五月 可别 。 左疾为 男 , 右疾 为女 , 女腹如 箕 (以 形容孕 妇腹 部形状 圆而宽 平,形 如簸 箕) , 男 腹如釜 (以 形容孕 妇的腹 部形状 圆而凸 ,形 如锅 底) 。 欲产之 脉 , 其至 离经 (指 孕妇临 产期 脉象 出现 不同 于以往 平时 的脉 象, 即“ 离经之 脉” ) , 水 (羊 水) 下乃 产 , 未下 勿惊 。 新产之 脉 , 缓滑 为吉 , 实大弦 牢 , 有证 则逆 (正 虚邪实 ,正 不抵 邪) 。 四言举 要( 二十 七) 小儿之 脉 , 七至 为平 , 更察色 证 ( 重视 望色< 面 色 、舌色>), 与 虎口 纹 ( 即 小儿食 指络 脉< 三岁 以下>)。 四言举 要( 二十 八) 奇经八 脉 , 其诊 又别 , (其分 布) 直上 直下 ,浮 则为督 。 牢则为 冲 , 紧则 任脉 , 寸左右 弹 ( 两手 寸口 脉紧 ,应指 有一 种左 右弹 手的 感觉) ,阳蹻 ( 脉病 )可决。 尺左右 弹 , 阴蹻 可别 , 关左右 弹 , 带脉 当诀 。 尺外 ( 大拇 指侧 )斜上 , 至寸阴 维 , 尺内 ( 小拇 指侧 )斜 上, 至寸阳 维 。 督脉 ( 起于 胞中 ,下 出会 阴,沿 脊柱 上行 ,至 项后 入颅内 络脑 )为病 , 脊强 癫痫 , 任脉 ( 起于 胞中, 从会 阴 向前再 向上 , 上 沿腹 部、 胸部正 中, 经咽 喉、 口 唇 以至目 眶下 ) 为 病 , 七疝 (水 疝、 狐 疝、 气疝、 血疝、 寒疝、 ?疝 、 筋疝) 瘕坚 ( 任脉 行腹 部正中 , 故 其病 变多见 ) 。 冲脉 (起 于胞 中, 下 出会 阴向前 再向 上, 与 少阴 经 相并, 夹脐而 行, 直 冲而 上, 主 要分布 于 胸腹) 为病 ,逆 气里 急 ( 气逆上 冲, 心腹 急痛 ) , 带 (带 脉环行 于腰腹 部, 并在 带 脉穴处 再向前 下方 行于少 腹) 主 带下 ( 主司 带下与 生殖) , 脐痛精 失 。 阳维 ( 起于 诸阳 之会 ,以 维系诸 阳经 脉而 主表 )寒热 ,目 眩僵 仆 ( 昏厥 ) , 阴维 ( 起于诸 阴之交 ,以 维系诸 阴经脉 ) 心痛 ,胸 胁刺筑 〔筑, 跳动、 悸动 不安 〕 ( 胸胁刺 痛,心 中悸 动不 安) 。 《针灸 大成 · 奇 经八 脉 (节 要) 》 : “ 筑宾 内踝 上 腹哀 日月下 大 横腹 哀下 府 舍腹结 下 期 门乳下 天 突结 喉下 廉 泉结喉 上。” 阳蹻为 病 , 阳缓 阴急 (脚 外翻) , 阴蹻为 病 , 阴缓 阳急 (脚 内翻) 。 癫痫瘈 (筋 脉拘 急而 收缩 ) 瘲( 筋脉 缓纵 而伸 开) , 寒热恍 惚 ( 神思 不定 ,精 神恍惚 ) , 八脉脉 证 , 各有 所属 。 平人无 脉 , 移于 外络 (外 周) , 兄位弟 乘 , 阳谿 (属 手阳 明大肠 经) 列缺 (属 手太 阴肺经 ) 。 《医灯 续焰》 曰: “ 平人无 脉者, 非无脉 也。谓 寸口 脉不应 指,而 反从尺 旁过 肺之列 缺,大 肠之阳 溪, 刺斜 出于 外络 , 其三 部定 位, 九候 浅深 , 俱与 平常 应见 于寸 口者 无异。 若兄 固有 之位, 弟窃 而乘 之。 此反 常异众 之脉 , 千 百中 仅一 见也。 ” 〔此 种脉 须详 审, 勿认为 脉脱 而惊 讶也〕 (反关 脉 〔以 其不顺 行于 关上, 故名曰 反关 〕 :脉象 出现于 寸口的 背侧; 斜飞 脉:桡 动脉从 尺部斜 向桡 骨茎 突背 侧, 向合谷 方向 伸延 ) 四言举 要( 二十 九) 病脉既 明 , 吉凶 当别 , 经脉之 外 , 又有 真脉 (即 真脏脉 ) 。 肝绝之 脉 , 循( “按” 、 “ 摸 ” ) 刀 责责 (锋 利劲 急之 貌 →应指 细而 坚硬 ) , 心绝之 脉 , 转豆 躁疾 (脉 体短小 ,脉 来躁 急) 。 脾则雀 啄 (脉 象在筋 肉间 ,连连 凑指三 五啄忽 然顿 绝,良 久复来) , 如 屋之漏 (脉象 在筋肉 间,来 如破 屋漏 水, 时断 时续, 良久 一动<无力>), 如水之 流 ( 四溢 ) 〔 脉忽 来 散大〕 , 如 杯之 覆 ( 覆杯 不 收) 〔 忽而 又消 失不 见〕 。 肺绝如 毛 ( 如漂 浮的 羽毛 一样< 浮软 无力>), 无 根萧 索 (而 没有 生气 ,良 久一 动) , 麻子动 摇 (如 麻子仁 转动 ,脉体 极短小 而促急 ) , 浮 波之合 (又如 水面泛 波, 前后叠 合,至 数模糊 不清 ,脉 体散 大而 脉力极 弱) 。 肾脉将 绝 , 至如 省客 (脉 来无节 律) , 《素问 ·大 奇论 》 : “ 脉至 如省客 ,省 客者 ,脉 塞而 鼓,是 肾气 不足 也。 ” 张景岳 注: “省 客, 如省问 之客, 或去或 来也。 塞者 ,或无 或止; 鼓者, 或有 而搏。 是肾原 不固, 而无 所主 持也 。 ” 来如弹 石 ( 坚劲 而乏 柔和 ) , 去如 解索 (散 乱而 无根 基) 。 命脉 ( 命门 之真 气) 将绝 ( 浮泛无 根) , 虾游 (脉 象在 皮肤, 始则 冉冉 不动 , 少 焉瞥然 而去 , 久之倏 尔复 来) 鱼翔 (脉 象在皮 肤, 其本 不动 而末 强摇, 如鱼 之在 水中 , 身 首帖然 而尾 独悠 扬之状 ) , 至如涌 泉(脉 动 应指 极快 ,难以 计数 ,如 涌出 的泉 水,有 去无 来) , 绝 在膀 胱 , 真脉既 形 , 胃已 无气 (真 脏之气 外泄< 危 重之 证>), 参察色 证 ( 应四 诊合 参, 结合其 他见 证→ 综合 分析 ) , 断之 以臆 (胸 臆, 心) 。 【李时 珍曰: “ 世之 医病两 家 ,咸 以脉为 首务 , 不知 脉 乃四 诊之末 ,谓之 巧者 尔。上 士欲会 其全, 非备 四诊 不 可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