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报剧照]
[热诚推荐]
中国抗战简介:
中国抗日战争,日本称其为日华战争,西方国家多数称其为第二次中日战争(把甲午战争称为“第一次中日战争”),是指从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事变”开始,由日本帝国入侵中华民国引发的战争,主战场在中国大陆,两国军队鏖战八年,至1945年9月2日,以中国的胜利而告终。
推荐词:
因为珍惜和平,我们不忘战争,回顾历史,勿忘国耻,郑重推荐!!!
导演: 卢卫国 / 李欣 / 王魏冬至 / 南飞雁编剧: 卢卫国主演: 李易祥 / 于根艺 / 曹随风 / 田华类型: 喜剧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语言: 普通话/国语 / 河南方言 上映日期: 2010-06-10
不是闹着玩的的剧情简介 · · · · · ·
影片主要讲述了一群富裕了的河南农民克服重重困难、最终拍摄成一部电影的故事。影片最大的亮点在于妙趣横生的故事情节,电影放映员蔡有才(李易祥饰)四处借钱拍摄一部以日本鬼子进村无恶不作为题材的电影,因是第一次拍电影,他在找演员、拍摄过程中闹出了不少笑话,不仅为拉赞助大力减肥,还“假戏真做”差点酿成火灾,影片97分钟笑场上百次,“笑果”十足。
[精彩影评]
憨而不贱,痴而不傻
在遭人质疑表演风格时,非著名相声演员郭德纲曾有一句著名的论断:“先搞笑吧,再不搞笑就太搞笑了。”仿佛大伙都受了郭天师的精神感召,一批不求精神内涵但求搏君一笑的影视作品如雨后春笋般争相破土。可是,观众真的笑了吗?纵观当下的国产喜剧,基本分为两类:犯贱的和犯傻的。要么脸皮无上限,浓妆艳抹屎尿四散;要么智商无下限,装疯卖傻愚乐无边。编导们好像认定了这两点就是观众的笑穴所在,必先点之而后快。在这种市场环境下,出现了这样一部憨而不贱,痴而不傻的喜剧电影,不得不说是件值得庆幸的事。 从电影自身的角度讲,《不是闹着玩的》带有一定的“山寨”气息。制作谈不上精良,转场较为简单,部分台词有欠考量,结尾收的也不太自然。只不过,排除了这些技术和技巧方面的不足,它很好的完成了喜剧电影的两项基本任务:幽默的笑料,及至对生活的思考。影片笑点密集,包袱紧密围绕着普通人拍电影的不专业以及农民兄弟天生纯朴的性格这两点进行,刻意的装傻充愣几乎没有,有的只是河南人的憨厚和主角对电影的痴迷,而达到的笑果却是非凡的。就我参加的这场试映来看,除去前期的剧情铺垫,大伙一直都在笑个不停,甚至笑到要靠拍掌缓解情绪。 影片的主题则大致指向两部分:一是拍电影不容易,二是勿忘国仇家恨。国内有关拍电影的作品本就不多见,加上是农村题材和真实事件改编,更显得弥足很贵。至于国仇家恨,电影后期的剧情里,所有“业余演员”集体进入了角色,不仅让片中围观的群众入了戏,银幕外的观众也跟着入了戏,所以即便你全程爆笑最后却是哭着看完的,也不是什么丢人的事。 最后必须指出,这样一部简单朴实的数字电影,即便诚意十足,但是要想在内容值得怀疑但包装绝对精美的商业电影面前分得一杯羹,仍然是个不可完成的任务。我想能真正展现它生命力的地方,大概还是在电视机前和乡村山野之间吧。
真不是闹着玩儿的
一个非专业的农民导演用DV,指挥着村里一帮非专业演员,说着河南方言,拍摄着60年前村里抗日的真实故事。光看这介绍,您肯定得说,这不闹着玩儿么,拍电影哪是这么容易的事儿,甭说非专业的农民兄弟,就连科班毕业的专业电影人士,拍电影也不是这么容易的。可是,这真不是闹着玩儿的,就还真有这么一帮人,用着最简陋的设备,怀着对当年村里抗日前辈的缅怀之情,拍起了电影,而且还是认认真真的拍。 电影《不是闹着玩的》讲述的就是这样的一群怀抱着电影热情的河南农民兄弟,在非专业的导演指挥下,像模像样的拍起了自己村的电影。由于导演、演员的非专业性,注定了电影开拍的艰难,同时笑料不断。 电影中主人公在拍摄他们村的电影时候所遇到的困难以及解决的过程,逗乐了剧场中的观众。戏中一个个的包袱抖得很自然,不做作,一气呵成。但是光有主人公拍摄电影闹出的笑话还是不行的,于是聪明的导演和编剧,就设定了村长以及县里领导这种角色,比如蔡有才被放进看守所里头,一开始领导们的不理解、不搭理到后来上升到行政层面就大开方便之门,还有电视台记者为了做新闻,非得不顾蔡有才的意愿,把拍电影这回事儿上升到一定政治意义层面,讲些不符合实际的空洞的话,这些桥段也是幽默的,具有一定的讽刺意义,观众们看到此时,会心一笑。最后,蔡有才拍戏这事儿,不是闹着玩的,是因为他不是拍些鸡毛蒜皮的事儿,而是为了教育村里头年青一代勿忘国耻,而把当年村里头抗日的真实事迹给拍出来,让他们感受感受爱国教育。于是,为了把电影拍摄逼真,必须样样做到最好,没人想去当通讯员挨打,那就蔡导自己上;重现日本兵当年玷污妇女的情形,使得历史的见证人------三爷感情太过投入而冲进片场晕倒,最后电影放映的时候,村里人看着看着而落寞的离开,相信不是他们电影拍得不好,而是拍得令他们又重新想起当年的那个时候,最后的最后,蔡导落寞的表情,我理解为,他的电影终于拍摄完毕,可是拍摄之后呢,他没有寄托了,就像看着孩子成长离开后,失落的母亲一样,惆怅着。。。 这是部小成本的制作,但电影却倾注了导演大量的细心。首先,这是部讲述农民兄弟拍电影的故事,农民兄弟肯定是讲着地方方言的,于是方言特有的喜剧感就给带出来了,其次,当代的农民兄弟,不仅仅是有物质的追求,更有高层次的精神文明追求,这给平时生活在城市的居民带来新鲜感,看惯了国内外大片的观众对这方面的了解是不多的,具有一定得好奇心,最后,围绕着一群非专业人士拍电影而拍摄的电影,在国内电影中题材更是少数中的少数。 另外,我想感慨一下电影制作方对于电影首映式的独特策划,选择广安门电影院,虽然这不是什么华丽的一线院线,但却是众多国产电影首映选择的地方。主办方连同赞助商出资金,邀请社区的民众免费观影,有中学生,有上岁数的退休人员,还有进京务工人员的子女们,这些群体,很多时候属于弱势群体,平时没有充足的资金前往一流院线观看上映的大片,正如我身后一位中年男士所说:“现在电影票这么贵,我都二十来年没进来过电影院了。”电影制作方请来这些普通的民众免费来观影,让他们也能看上电影,看身边普通人的故事,这比什么都个更能让他们享受电影所能带来的乐趣。而且免费邀请社区群众观影,让他们看完以后有兴趣可以向身边的家人、朋友多宣传宣传,现代人喜欢上网写个日记博文什么的,兴许就记录下来这么个事儿,无形中又有了网络的免费宣传,再加上邀请的媒体朋友,无论是制作的娱乐新闻还是社区新闻,这都是一种宣传,小成本制作,没有太多的资金进行大规模轰炸式的宣传,就要想巧妙地方法,多方面的宣传,争取得到最佳的效果。 这是我头一次认真的去看非粤语的内陆方言电影,毕竟方言很多时候得跟语境挂钩,不了解那个语境,只能傻看,不能体会其中的韵味。但这部电影不同,讲述着现代经济发展,对精神文明开始有新追求的农民兄弟要用影像来记录来演绎他们身边的故事。虽然有些特殊的形容只能用河南方言区理解,去表达,但丝毫不影响这部片子的喜剧感,同时,也是很多时候,正是这种河南方言,表现出河南农民兄弟的朴实与幽默。看着看着,不仅仅是开怀大笑,还有面对农民兄弟导演蔡有才在拍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感到无奈,还有面对片中又重温了六十年前的国恨家仇,那段历史不管是第几次的重温,总会令我哽咽不止,眼睛湿润的同时,目光扫扫周围的观众,也是与我一样,笑中有泪。 我想这是部成功的喜剧电影,笑的时候欢快淋漓,无奈的时候,笑中有泪,深入内心,这真不是闹着玩儿的。
编辑于2011年10月19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