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半夏汤

 学中医书馆 2015-03-07
小半夏汤
(和胃降逆法)
汉张仲景《金匮要略》
半夏一斤  生姜半斤
以水七升,煮取一开半,分温再服。
【主治】痰饮内停,呕吐,反胃,呃逆,霍乱,心下痞,不寐。
【方论选萃】
明赵以德:呕家,为有痰饮动中而欲出也,饮去尽而欲解矣。反不渴,是积饮所留,由气不畅,结聚津液而成耳。半夏之味辛,其性燥,辛可散结,燥可胜湿,用生姜以制其悍。孙真人云:生姜呕家之圣药。呕为气逆不散,故用生姜以散之(《金匮玉函经二注》)。
清魏念庭;诸呕吐有谷不得下者,寒气格塞于上,而胃气虚冷于中也。主之以小半夏汤,半夏、生姜全用辛温,治虚冷上逆之善方也(《金匮要略方论本义》)。
清尤在泾:此为饮多而呕者言。渴者,饮从呕去,故欲解。若不渴,则知其支饮仍在,而呕亦未止。半夏味辛性燥,辛可散结,燥能蠲饮,生姜制半夏之悍,且以散逆止呕也。
呕吐谷不得下者,胃中有饮,随气上逆,面阻其谷入之路也。故以半夏消饮,生姜降逆,逆止饮消,谷斯下矣(《金匮要略心典》)。
清陈元犀:支饮之症呕而不渴者,旁支之饮未尽也。用小半夏汤者,重在生姜散旁支之饮,半夏降逆安胃,合之为涤饮下行之用(《金匮方歌括》)。
【近代验证】
例一  呕吐(选自《上海中医药杂志》1970;4:25)
陈某某,男,53岁,因慢性胃炎伴息肉样变而行胃次全切除术,术后第六天发生胆汁性呕吐,持续70多天不能进食,而行二次手术(松解粘连),但呕吐未能缓解。予中药旋覆代赭汤、泻心汤、左金丸等加减以及益气养阴,生津和胃等剂治疗亦无效。改用小半夏汤加人参,方用生半夏9克,生姜9克,别直参9克(另煎),浓煎40毫升,分两次服,连服五剂后呕吐止,并能进食。
例二  王德光治妊娠恶阻案(选自《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
马某,女,26岁。
初诊:1982年3月8日。
主诉:妊娠两个月后,恶心呕吐。经中西调治月余,反而日趋恶化。初起尚能进少许饮食,至妊娠三个月呕吐加剧,食物入口即吐,饮水片刻亦复吐出。经入院点滴输液,脱水及酸中毒症状虽有缓解,但恶心呕吐如故。妇科医生见其过于衰惫,拟中止妊娠,以防意外。
诊查:其人消瘦,倦怠,头晕,气短音低,口干思饮,闻到药味亦呕逆欲吐,大便七日未行。脉数而细,舌干红绛,苔薄黄。
辨证:乃胃失和降,津液大亏,气阴两虚之象。
治法:宜益气养阴,和胃降逆。但患者难于服药,乃选用近于无味的小半夏汤加味,以治其标。
处方:生半夏20克(捣碎)   生姜20克(切)  代赭石70克(捣细)  竹茹10克
煎汤300毫升,每饮一口,频频饮之,一日之内服完一剂。
二诊:3月10日。呕吐明显减轻,能食粥少许,大便未通下。舌苔仍薄黄。原方代赭石改为150克。
三诊:3月12日。前方药服用一剂后,大便通下羊矢状燥矢三四枚。将代赭石改为50克。
四诊:3月27日。前方药连服十五剂后,呕吐止,饮食增,大便正常而愈。
【按语】
《内经》有云:“脾主为胃行其津液”。津之为物,流则为津为液,聚则生湿生痰。故痰涎之生,由脾虚不远明矣。《金匮》小半夏汤方,取半夏之辛温,入主足太阴阳明气分,利九窍,通阴阳,除湿化痰,和胃止呕;配生姜之辛凉,入足阳明经气分,散邪解郁,化痰止呕,去秽恶而通神明。药仅二味,而效用卓著,此经方之可贵焉。
附方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