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朴饮 (苦辛通降、燥湿清热法) 清王孟英《霍乱论》 制厚朴二钱 川连姜汁炒 石菖蒲 制半夏各一钱 香豉炒 焦栀各三钱 芦根二两 水煎温服。 【主治】治湿热蕴伏而成霍乱。兼能行食涤痰。 【方论选萃】 近代程门雪:如湿温壮热无汗,或汗出不彻,胸中烦闷,脘腹痞满,口渴喜热饮,小溲黄赤,舌苔黄腻,则为湿热兼重,郁阻脾胃,须透邪化湿清热并重,以王氏连朴饮最为的对。方中豆豉配山栀,轻清透邪,清宣郁热;黄连配半夏,苦辛通降,化湿清热,厚朴配芦根,苦温燥湿,甘寒清热并用,犹如苍术白虎汤中,苍术、石膏同用相仿佛。石菖蒲芳香化浊。全方苦辛通降,燥湿清热,兼以透邪。诚为湿温邪在气分,湿热并重,表里兼治之良方。 【近代验证】 例一 李振华治湿温案(选自《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 胡某某,男,24岁。 初诊:1984年8月。 主诉:1984年7月下旬,因饮食不洁而引起发热,体温10℃,曾在某医院接“上感”治疗未效,又按“急性胃肠炎”治疗亦不效。1984年8月收住天津医院中医科。 诊查;患者发热,白昼热不扬,夜间加重,高达39℃,恶寒,无汗,身重痠楚,口干不欲饮,恶心呕吐,心烦懊恼,脘闷纳呆,腹痛拒按,大便日2-3次,呈水样便,无里急后重。舌红苔白腻,脉濡略数。化验检查:白血球不高;大便常规:粘液便,脓球3~4,红血球0-1;余无异常。 辨证:证属湿热中阻,复感外邪。 治法:治以清热化湿兼以疏解为法,仿王氏连朴饮化裁。 处方:川黄连6克 川厚朴10克 炒栀子10克 豆豉10克 生薏米18克 缩砂仁10克 云茯苓15克 香薷10克 忍冬花24克 青连翘12克 六一散15克(布包) 羚羊粉0.9克(分吞) 一诊;上方药连进五剂,体温下降至37.6℃,已不恶寒但表情淡漠,腹微病,大使日五次,为稀便。稍有恶心但未吐,懊恼已除,口干身重痠楚均有好转,仍或纳呆胸闷。舌淡红,苔薄白略腻,脉弦细略数。热势已敛,湿邪仍盛,依原方会香薷、羚羊粉,加霍香梗12克。此时血培养回报为伤寒杆菌。 三诊:上方药继服一周,体温已恢复正常,腹痛腹泄止,食欲佳,诸症悉平。唯近日来时感心悸头晕,睡眠不佳。舌淡红,苦薄白。脉弦细稍数。系心阴不足,心营余热所致,以生脉散加味调理善后。 处万:太子参15克 天麦冬各10克 五味子10克 生地10克 肥玉竹30克 茯神木12克 柏子仁12克 当归15克 紫丹参12克 粉甘草5克 服上方药两周,体温一直正常,心悸除,睡眠安,精神好,食欲增,复查血培养无细菌生长,病获痊愈。 【按语】 湿为粘腻之质,热为氤氲之气,湿热混合,如油入麫,则湿中有热,热中有湿,难解难分。王氏此方,取厚朴、半夏之味辛性燥气温者,宣化湿浊,配豆豉之宣透,菖蒲之芳香,疏豁气机,气化湿亦化矣;川连、山栀,皆苦寒之品,寒能泄热,苦能燥湿。妙在豆豉配山栀,轻清透芳,菖蒲之芳香化浊,犹西风乍起,湿浊阴霾一扫而光也。半夏伍川连,辛开苦降,以复脾胃升降之用;厚朴之苦温燥湿合芦根之甘寒清热,化湿而不伤湿,清热而不妨湿。其构思之巧,配伍之精,非识验老到者,不能为也。凡湿温瘧痢,杂病痛泻腹胀,脘痛噫嗳等属于湿热内蕴者,咸可取用,不以霍乱为限也。 附方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