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論語》卷十二:顔淵

 元亨技术 2023-04-08 发布于贵州

顏淵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1)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2)。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3)。”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4)斯語矣。”

註釋:

1)克己復禮:克己,克制自己。複禮,使自己的言行符合於禮的要求。

2)歸仁:歸,歸順。仁,即仁道。

3)目:具體的條目。目和綱相對。

4)事:從事,照著去做。

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5);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6)。”仲弓曰:“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註釋:

5)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出門辦事和役使百姓,都要像迎接貴賓和進行大祭時那樣恭敬嚴肅。

6)在邦無怨,在家無怨:邦,諸侯統治的國家。家,卿大夫統治的封地。

司馬牛(7)問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訒(rèn)8)。”曰:“其言也訒,斯(9)謂之仁已乎?”子曰:“為之難,言之得無訒乎?”

註釋:

7)司馬牛:姓司馬名耕,字子牛,孔子的學生。

8)訒:話難說出口。這裡引申為說話謹慎。

9)斯:就。

司馬牛問君子。子曰:“君子不憂不懼。”曰:“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已乎?”子曰:“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

司馬牛憂曰:“人皆有兄弟,我獨亡。”子夏曰:“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

子張問明。子曰:“浸潤之譖(zèn)10),膚受之愬(sù11),不行焉,可謂明也已矣。浸潤之譖,膚受之愬,不行焉,可謂遠(12)也已矣。”

註釋:

10)浸潤之譖:,像水那樣一點一滴地滲進來的讒言,不易覺察。

11)膚受之愬:像皮膚感覺到疼痛那樣的誣告,即直接的誹謗。

12)遠:明之至,明智的最高境界。

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棘子成(13)曰:“君子質而已矣,何以文為?”子貢曰:“惜乎,夫子之說君子也!駟不及舌(14)。文猶質也,質猶文也,虎豹之鞟(kuò15),猶犬羊之鞟。”

註釋:

13)棘子成:衛國大夫。古代大夫都可以被尊稱為夫子,所以子貢這樣稱呼他。

14)駟不及舌:指話一說出口,就收不回來了。駟,拉一輛車的四匹馬。

15)鞟:去掉毛的皮,即革。

哀公問於有若曰:“年饑,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對曰:“盍徹乎(16)?”曰:“二(17),吾猶不足,如之何其徹也?”對曰:“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

註釋:

16)盍徹乎:盍,何不。徹,西周奴隸主國家的一種田稅制度。舊註曰:“什一而稅謂之徹。”

17)二:抽取十分之二的稅。

子張問崇德(18)辨惑(19)。子曰:“主忠信,徙義(20),崇德也。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誠不以富,亦祗(zhī以異(21)。’”

註釋:

18)崇德:提高道德修養的水準。

19)惑:迷惑,不分是非。

20)徙義:徙,遷移。向義靠攏。

21)誠不以富,亦祗以異:這是《詩經·小雅·我行其野》篇的最後兩句。此詩表現了一個被遺棄的女子對其丈夫喜新厭舊的憤怒情緒。孔子在這裡引此句,令人費解。

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

子曰:“片言(22)可以折獄(23)者,其由也與(24)?”子路無宿諾(25)。

註釋:

22)片言:訴訟雙方中一方的言辭,即片面之辭,古時也叫“單辭”。

23)折獄:獄,案件。折獄即斷案。

24)其由也與:大概只有仲由吧。

25)宿諾:宿,久。拖了很久而沒有兌現的諾言。

子曰:“聽訟(26),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27)乎!”

註釋:

26)聽訟:審理訴訟案件。

27)使無訟:使人們之間沒有訴訟案件之事。

子張問政。子曰:“居之無倦,行之以忠。”

子曰:“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季康子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季康子患盜,問於孔子。孔子對曰:“苟子之不欲,雖賞之不竊。”

季康子問政於孔子曰:“如殺無道(28),以就有道(29),何如?”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30),必偃(31)。”

註釋:

28)無道:指無道的人。

29)有道:指有道的人。

30)草上之風:指風加之於草。

31)偃:僕,倒。

子張問:“士何如斯可謂之達(32 矣?”子曰:“何哉,爾所謂達者?”子張對曰:“在邦必聞(33),在家必聞。”子曰:“是聞也,非達也。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34)。在邦必達,在家必達。夫聞也者,色取仁而行違,居之不疑。在邦必聞,在家必聞。”

註釋:

32)達:通達,顯達。

33)聞:有名望。

34)下人:下,動詞。對人謙恭有禮。

樊遲從游於舞雩之下,曰:“敢問崇德、修慝(tè35)、辨惑。”子曰:“善哉問!先事後得(36),非崇德與?攻其惡,無攻人之惡,非修慝與?一朝之忿(37),忘其身,以及其親,非惑與?”

註釋:

35)修慝:改正邪惡的念頭。

36)先事後得:先致力於事,把利祿放在後面。

37)忿:忿怒,氣憤。

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問知。子曰:“知人。”樊遲未達。子曰:“舉直錯諸枉(38),能使枉者直。”樊遲退,見子夏曰:“鄉(39)也吾見於夫子而問知,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何謂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選於眾,舉皋陶ɡāo yáo)40),不仁者遠(41)矣。湯(42)有天下,選於眾,舉伊尹(43),不仁者遠矣。”

註釋:

38)舉直錯諸枉:錯,同“措”,放置。諸,這是“之於”二字的合音。枉,不正直,邪惡。意為選拔直者,罷黜枉者。

39)鄉:同“向”,過去。

40)皋陶:傳說中舜時掌握刑法的大臣。

41)遠:動詞,遠離,遠去。

42)湯:商朝的第一個君主,名履。

43)伊尹:湯的宰相,曾輔助湯滅夏興商。

子貢問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

曾子曰:“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