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摩洛哥突尼斯访古风情纪行14:迦太基古城和巴杜博物馆

 Beinan 2025-03-25

文/贝楠 2025年3月25日


11月17日,我们游览了突尼斯美丽的蓝白小镇西迪·布·萨义德(Sidi Bou Said)后,又来到和小镇相距只有2-3公里的迦太基(Carthage)古城。

对于迦太基这个名字老太并不陌生,对它的历史却知之甚少。但是王大明白一听说我们在突尼斯要参观迦太基遗址,就兴奋起来。他查找了很多关于迦太基的信息,看了不少视频,还屡屡转发给我们脑补,忙的不亦乐乎。可惜我在行前也没有时间看。

迦太基位于突尼斯湾(Gulf of Tunis)的一个突出海岬上,地理位置极具战略意义。

突尼斯湾,历史上也称卡尔塔赫湾(Gulf of Carthage)。“卡尔塔赫”是从”Carthage”这个词的法语发音来的。英语”Carthage”就是中文的“迦太基”。其实英语”Carthage”的发音和“迦太基”也相差不少。迦太基这个发音更像这个城市的阿拉伯语名字Qartāj。

是不是有点糊涂了?没关系,记住突尼斯湾(Gulf of Tunis)和迦太基(Carthage)就行。

迦太基是古代地中海世界中最具影响力的城邦之一,其历史跨越近千年,充满了兴衰起伏。大约在公元前814年,生活在黎巴嫩地区提尔城(Tyre)的腓尼基人(Phoenicians)来到这里。腓尼基人是古代地中海东岸的航海民族,以贸易和殖民著称。

传说提尔城的公主狄多(Dido, 也称埃利萨,Elissa)因家族内乱及政治斗争,被迫带着一群忠诚的追随者逃离提尔城。她在北非海岸建立了迦太基,被称为狄多女王(Queen Dido)。这位传奇女王在历史传说中赫赫有名。最使她出名的当属古罗马诗人维吉尔在《埃涅阿斯纪》中的记载。

当然,这些文学故事中的记载都经不起考证。因为狄多的传说深受历史上各类作家的喜爱,在漫长的岁月中,作家们又创作出有关狄多的许多浪漫而戏剧化的故事,就更不能用来讲述真实的历史啦。

不过,有一件事值得一提。当狄多一行来到这个当时属于柏柏尔王国的北非海岸后,她请求国王赐予一小块土地作为他们临时的落脚之处。国王心不情愿,故意为难她。他拿出一张牛皮对狄多说,这块牛皮能覆盖的土地,就是你的土地。

狄多观察了一下周围地形后,不慌不忙拿起剪刀,把牛皮剪成一根根又细又薄的长条,然后将这些长条连在一起,圈起了一块土地,包括一座小山。这座小山后来成为了这座城市的城堡,并以希腊语中“牛皮”的意思称之为“比尔萨山” (Byrsa Hill)。  

比尔萨山是迦太基最早的城市核心。腓尼基人在此建立了最初的防御工事和神庙,随着城市扩张,比尔萨山逐渐成为迦太基的政治和宗教中心。

现在,比尔萨山还留有腓尼基时期遗迹,包括早期的城墙和祭祀场所。

迦太基因其天然良港和靠近地中海贸易路线的优势,迅速崛起为强国。它依靠强大的海军和广泛的贸易网络,控制了北非、西西里、撒丁岛和西班牙南部等地。在迦太基帝国的鼎盛时期,人口达到40万至50万,甚至可能更高。它是当时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仅次于亚历山大和罗马。

然而,迦太基与罗马的冲突——布匿战争(Punic Wars)——改变了它的命运。

第一次布匿战争(公元前264-241年)以失败告终,迦太基失去西西里;第二次布匿战争(公元前218-201年)中,迦太基名将汉尼拔(Hannibal)翻越阿尔卑斯山攻入意大利,虽屡战屡胜,但最终因资源耗尽而败北;第三次布匿战争(公元前149-146年)则以罗马彻底摧毁迦太基告终。罗马人焚烧迦太基长达17天,并在土地上撒盐,以防止其复兴。

所以,狄多女王建立的腓尼基迦太基从公元前814到公元前146年,存在了668年。

迦太基被摧毁一百多年后的公元前44年,罗马的凯撒大帝(Julius Caesar)计划在迦太基遗址上建立一座新的罗马殖民城市,名为尤利亚殖民迦太基(Colonia Julia Carthago),但他的遇刺推迟了计划。

直到公元前29年, 凯撒大帝的养子和继承人,罗马帝国的第一位皇帝奥古斯都(Augustus)正式重建迦太基,成为罗马殖民城市。新迦太基在罗马治理下再度繁荣,直至西罗马帝国崩溃,后被汪达尔人、拜占庭帝国和阿拉伯人先后占领,最终没落。

迦太基曾是古地中海最强大的文明之一。如今,迦太基遗址被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世界文化遗产,这里散落着庞大的古代遗迹,向世人诉说着它辉煌而悲壮的历史。

从公元前146年到公元439年,迦太基作为重要行省,在罗马帝国的统治下大约585年。今天的迦太基遗址大部分是罗马时期的建筑。

公元2世纪,迦太基成为罗马帝国的第三大城市,仅次于罗马和亚历山大。人口的迅速增长需要充足的淡水供应。为此,罗马人在迦太基修建了一套先进的供水系统。这个系统包括引水渠(渡槽)、蓄水池和管道。

迦太基渡槽(Aqueduct of Carthage)是这套供水系统的核心工程,建于公元2世纪。在迦太基南部的山区有一个Zaghouan泉,罗马人建起了这个长约132公里的渡槽,将泉水从山里沿着拱形高架渠输送到迦太基城。

这个高架渡槽由石材建造,部分结构高达20米。经过近两千年的风风雨雨,大部分已成残垣断壁。

有的依稀可见石砖的痕迹和渡槽的轮廓。

导游告诉我们,这个长达132公里的高架渡槽沿途设有多个分支,向其他城市供水,并储存在巨大的蓄水池中,以保证供水稳定性。

上面的照片就是迦太基蓄水池(Cisterns of La Malga),位于迦太基城区,是城市的主要储水设施。它由15个大型水池组成,总容量约5万立方米。这些水池通过复杂的引水渠和铅制管道向全城供水。

导游告诉我们,迦太基渡槽和蓄水池的内壁使用了防水材料,并结合陶管或铅管,以确保水流顺畅,减少损耗,延长使用寿命。罗马人改进了腓尼基人和希腊人的防水技术,利用防水灰泥(Opus Signinum)和火山灰水泥(Pozzolana),让渡槽系统更耐用、更高效,影响了后世水利工程。

导游的介绍和眼前的遗址真是让老太震惊。想不到,近两千年前,罗马人就会有这样高超的水利工程技术。怪不得他们所到之处都会建公共浴场----不愁水啊!

迦太基圆形剧场(Carthage Amphitheatre)是罗马人在约公元120年建造的。这座竞技场曾是北非最重要的罗马剧场之一,用于角斗比赛、野兽斗、公共表演等娱乐活动。

这个圆形剧场是典型的椭圆形罗马竞技场设计。长约156米,宽 128米,可容纳3万至4万名观众 。虽然比不上罗马斗兽场(Colosseum)的规模,但在北非地区属于最大的竞技场之一。

虽然圆形剧场的上面部分已是断垣残壁,但地下部分还看起来很好,这是关押角斗士和野兽的地下室。老太眼前仿佛出现了近2千年前的场景……

公元3世纪,著名的圣西普里安(Saint Cyprian)和许多基督徒在此被处决,这里因此成为基督教的殉道圣地。

公元7世纪,阿拉伯征服迦太基后,剧场逐渐崩塌,部分石材被用于建造突尼斯城(Tunis)。

今天的迦太基圆形剧场已不复当年的辉煌,大部分遗迹仅存部分看台和地基,但仍可见其宏伟规模。

古迦太基城的核心比尔萨山,曾是腓尼基人建造的政治、宗教和军事中心。公元前146年罗马攻陷迦太基时,比尔萨山是最后的抵抗据点,大量迦太基人在此战死或被俘。现在,这里是迦太基国家博物馆(National Museum of Carthage)。

宽大的广场罗马论坛(Forum of Carthage)位于比尔萨山的高处,俯瞰整个迦太基遗址和突尼斯湾,是罗马人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2世纪修建的,用于官方会议和行政活动。

导游告诉我们,比尔萨山上的这座圣路易大教堂(Cathedral of St. Louis)是1890年,在法国殖民时期(1881-1956)修建的。现已改为文化中心和展览馆,用于举办音乐会和文化活动。

从1881年到1956年,法国将突尼斯变为保护国并进行了大量的考古发掘,发现了腓尼基和罗马遗址。但是从导游的讲解中感到,突尼斯人对此并不领情,反而对圣路易大教堂的建设破坏了一部分古遗址而耿耿于怀。

迦太基最重要的打卡之地,也是突尼斯最重要的考古遗址之一,就是安东尼浴场(Antonine Baths)。这是罗马帝国在非洲的最宏伟的公共浴场。大浴场位于迦太基的海岸边,靠近地中海,风景优美。

安东尼浴场建于公元145-162年,正值罗马皇帝安东尼·庇护在位期间。浴场的设计遵循典型的罗马浴场风格,包括多个功能区域,每个区域都有不同的用途。仅从浴场一层的设计图,就可看出昔日浴场的豪华。

这里有冷水浴、温水浴、和热水浴,使用了先进的地下供暖系统,通过加热空气流动维持地面和墙壁的温度。供水系统由迦太基渡槽提供,确保浴场拥有充足的水源。

除了浴池,安东尼浴场还设有开放的庭院区域供人们进行体育锻炼,如摔跤、拳击或跑步。运动后,人们可以进入浴池清洗身体。这里还有图书馆和休闲区,使浴场不仅是洗浴场所,也是文化交流和社交的中心。

这也太奢华了吧!就连俺这两千年之后的老太都很难想象出当年浴场的气派。当听到导游说,安东尼浴场是面向公众的,而不仅仅是贵族或官员专享,老太更是震惊,惊叹罗马帝国高度发达的公共服务和城市生活文化的丰富。

安东尼浴场的大部分建筑已经坍塌,仅存地基和部分墙壁。然而,从遗址的规模仍可看出其昔日的辉煌。最高的立柱依然矗立,成为历史的见证者。

可惜啦!可惜啦!王大明白一个劲儿地咂嘴,看不到什么好东西啦!接着又问导游,这里还能看到值钱的东西吗?(想什么呐!)导游将我们带到一些大理石的遗迹前,可以略窥当年浴场的精致装饰。

还有刻有文字的浴场建筑物的残块。

大理石柱子残骸。

安东尼浴场是罗马帝国在北非修建的最大型公共浴场之一。它不仅见证了罗马帝国在非洲的繁荣,也是当时罗马人在迦太基奢华生活的象征。

尽管来突尼斯前,王大明白看了很多关于迦太基的历史资料和视频,但是亲眼所见迦太基古城,虽然大都是残砖碎瓦,还是颇为震撼。一路上,他喋喋不休地和导游讲着迦太基和腓尼基人----当然,一如既往的以抬杠为主啦。

导游私下和我说,你先生知道的还真不少。我说,他是有名的杠精,到哪儿都和导游抬杠。导游一本正回了一句,我们互相学习。

不过后来的几天,导游也搞清了王大明白的套数。有着30年导游经验的“老头”,对付杠精是小菜一碟,当然不惧王大明白,反而义无反顾地走上了抬杠----调侃----搞笑----常有理的王大明白杠精之路。

还没有从迦太基古城的震撼中走出,导游又带我们来到位于突尼斯市的巴杜博物馆(National Museum of Bardo)。这是突尼斯最重要的博物馆之一,也是北非最著名的考古博物馆。它以其丰富的罗马马赛克收藏闻名于世。

一进博物馆大厅,就看到了地上和正面墙上的大幅马赛克画。地上的这幅“岛屿马赛克”(Island Mosaic)的主题是地中海风光,描绘了岛屿、海洋生物和船只,展现了古罗马时期人们对航海和岛屿生活的想象。它的精美细节和独特构图,是巴杜博物馆最引人注目的作品之一。

这幅“岛屿马赛克”于 1995 年在突尼斯与阿尔及利亚(Algeria)边境附近被发现, 可能创作于公元3世纪或4世纪。

2015年3月18日,巴杜博物馆遭遇恐怖袭击,导致数十名游客和工作人员伤亡。在随后的重新开放中,“岛屿马赛克”成为了展览的一部分。

大厅正面墙上, 是马赛克“尼普顿的胜利“(Triumph of Neptune)。创作于公元1世纪或2世纪,发现于19世纪末突尼斯苏斯(古称哈德鲁梅图姆,Hadrumetum)的索罗图斯之家(House of Sorothus)。

作品生动描绘了海神尼普顿的形象,他手持三叉戟,驾驭海马拉动的战车,周围环绕着海洋中的神话生物,如海仙女和海怪等。马赛克中丰富的细节展现了海洋的力量与神秘。这幅马赛克原来是铺在地板上的,现以垂直悬挂的方式展示。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垂直马赛克,也是巴杜博物馆最珍贵的作品之一。

博物馆设立于巴杜宫(Palais du Bardo)内。这座宫殿是19世纪突尼斯君主的夏宫,内部装饰华丽,融合了安达卢西亚-摩尔风格与奥斯曼建筑特色。宫殿的穹顶结构为馆藏提供了独特的展示空间,使参观者在欣赏文物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昔日皇室的奢华氛围。

巴杜博物馆的馆藏涵盖腓尼基(Phoenician)、罗马(Roman)、拜占庭(Byzantine)和伊斯兰(Islamic)时期的文物,展现了突尼斯悠久的历史与多元文化遗产。

我们刚到巴杜博物馆不久,博物馆就要闭馆了。多亏导游熟悉这里的馆藏,领着我们迅速浏览最重要的作品。

“海神尼普顿”(Neptune Mosaic)展现海神尼普顿驾驭四匹海马的场景。这幅马赛克色彩鲜艳,在地中海世界中独具一格。

细看这幅马赛克的细节,更是精致无比。导游告诉我们,北非的罗马马赛克常采用本地材料,色彩鲜艳,并融合了柏柏尔风格。由于突尼斯相对干燥的气候,许多马赛克得以完好保存。

巴杜博物馆收藏的罗马马赛克作品主要分为两类:地板马赛克和壁画式马赛克。地板马赛克(Floor Mosaics)用来装饰豪宅、别墅、浴场和公共建筑的地面。

壁画式马赛克(Wall Mosaics)用于装饰墙面,常见于宫殿、神庙、浴场和富裕家庭的房屋。 采用更细腻的技法,色彩对比更强,以营造画一般的视觉效果。

在巴杜博物馆里,很多马赛克最初是地板装饰,但它们常常被作为壁画展示,以提供最佳的观赏体验。

太高级啦!这些马赛克画在意大利都没有看到!王大明白自从进了博物馆,嘴里就不停地念叨。

导游进一步证实,巴杜博物馆的马赛克规模更大、保存更完整,比意大利遗址中的许多马赛克状况更好。一些世界顶级的罗马马赛克只在巴杜博物馆能看到,意大利没有类似的作品。

近两千年前,突尼斯是罗马帝国最富裕的行省之一,迦太基是罗马帝国的重要经济中心,富裕贵族赞助了许多奢华的马赛克装饰。在突尼斯很多遗址出土的马赛克,质量极高,许多比意大利的更大、更复杂。

巴杜博物馆的罗马马赛克藏品规模之大、保存之完好、艺术之精美,即使在意大利也难得一见。

真开了眼啦!我们止不住地啧啧赞叹。真没想到,在这小小的突尼斯,我们竟看到了这么多的宝贝。

虽然我们在巴杜博物馆只是走马观花,但后来又有机会看到了更多的罗马马赛克作品,这是后话。

在突尼斯游览的第一天,导游带给我们的惊喜一个接一个,蓝白小镇西迪·布·萨义德,迦太基古城遗址,巴杜博物馆的马赛克,精彩接连不断。回到突尼斯市区,导游又领我们逛了老城麦地那。当然,这要留到最后一集写了,因为我们在突尼斯跑了一圈,最后又回到了突尼斯市。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