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月经不调--月经先后无定期--医学教程

 程宇宏 2020-11-18

[概述]

  月经不按周期来潮,时或提前时或延后在七天以上者.称为。月经先后无定期”。本病以月经周期紊乱为临床特征,可连续两三个周期提前又出现一次退后.亦可能两三个周期推后又见一次提前,无有一定规律.故又称为“经乱”。如仅提前错后三,五天,不作“月经先后无定期”论。
  本病在中医学文献中尚有称为“经行或前或后”, “经水先后无定期”以及“经行先后无定期”的。本节按全国中医学院试用教材《中医妇科学讲义》(上海科技出版社1980年5月版)定为“月经先后无定期”。 .
  [历史沿革]
  本病首见于宋《圣济总录。妇人血气门》称为“经水不定。但仍列为“月经不调”的证候之一来描述,未作独立的病证论治。其后《妇人大全良方》及金元诸家亦未见单独论述。明代万全始在《万氏女科》中提出“经行或前或后。的名称和“悉从虚治”的法则。并用“加减八物汤主之”。该书论述虽很简单.但已观察到“月经先后无定期”与其它月经不调不同,不能概以一方治疗,应单独论治,丰富和发展了月经病的内容。张介宾《景岳全书.妇人规。经脉类》中将本病称为“经乱”分为“血虚经乱”和“肾虚经乱。如说: “凡女人血虚者或迟或早,经多不调”,以及“凡欲念不遂,沉思积郁.心脾气结,致伤冲任之源. 而肾气日消,轻则或早或迟.重则渐成枯闭。”此外,还论述了各种病因所致的不同证候,并针对这些证候提出治法、方药以及预后和调养措施,为后世临床论治提出了准则,至今仍为医家所推崇。清代《傅青主女科.调经》中论“经水先后无定期”一病.指出“经来或前或后无定期”为肝气郁结,影响肾气所致。如说; “经水出诸肾,而肝为肾之子.肝郁则肾亦郁矣。肾郁而气必不宣,前后之或断或续,正肾气之或通或闭耳。。。治法主张“舒肝之郁而开肾之郁”,方用“定经汤”。在景岳“心脾气结,“肾气不守”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其方用于临床,亦有良效。
  综合以上医家论述“月经先后无定期”的主证为月经或提前或退后.或逾月一至,或一月再行无一定规律,其为病有因血虚.有肾虚.有肝气郁结,治法亦有补血,固肾,疏肝解郁,为后世对本病的探讨和治疗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
  [病因病机] 
  本病的病机主要在于气血失调,冲任功能紊乱,导致血海蓄溢失常.其病因则有肾气亏虚.肝气失调,脾气虚弱等。而以肾虚肝郁为多见且易发展为肝肾同病,临证应予重视。
   一、肾气号虚 肾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故主闭藏。从经血而论,肾又主施泄。、《景岳全书.妇人规。经脉类》说:“经血为水谷之精气……其源源而来.生化于脾.总统于心.藏受于肝,宣布于肺,施泄于肾……妇人则上为乳汁.下归血海而为经脉。一肾气充沛有节,经来以时。如体质素弱.肾气不足;或初潮之年肾气未充,或久病失养,或多产(包括人流)房劳等消耗肾气,或年届七七,肾气渐衰。肾气既虚则藏泄失司.应藏不藏则经水先期而至,当泄不泄,则月经后时而来.藏泄紊乱则时先时后无定期。肾气含肾阴肾阳,肾气亏虚易致阴阳偏颇.转变为肾阴虚或肾阳虚。
  二、肝气失调 肝为血之府库,主疏泄,司血海。有储蓄和调节血量的作用,又与月经密切相关。血的运行和调节有赖肝气的疏泄来推动。疏泄正常,气机条达.则血行不怠,血海如期满溢.而月经周期正常。若抑郁忿怒,损伤肝气,使疏泄太过,则血不循经而妄溢.血海不当满而满,遂致月经先期而来,疏泄不及.气滞血滞,血海应满而不满,则月经后期而致,若疏泄失常,时而太过,时而不及则气机紊乱,气乱血亦乱而血海蓄溢失常.遂致月经时前时后。肝为肾之子,肝之疏泄失常,子病及母,则肾之封藏失司.又可导致肝肾同病。正如《傅青主女科.调经.经水先后无定期》所说:“肝气之或开或闭.即肾气或去或留.相因而致.又何疑焉。。
  三、脾气虚弱 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又主统血摄血,月经以血为本。脾气健运.生化有常,统摄有节,则月经依时而下。若劳倦过度,或饮食失节.或思虑过伤:使脾气曼损。脾虚气血生化不足,血海过期不满,则可致月经延后,若统摄失职,血溢妄行.则血海不及期而满,又可致月经超前。时而生化不足.时而统摄失常,则月经时先时后无定期。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临床表现:本病以月经不按周期而来.或一月两至.或逾月不来,提前或退后均超过七天,并连续出现三个周期以上者为主要临床特征。经量可见增多或减少.经色或红或淡或黯,经质或清或稠,亦可夹有血块。此外,还可因病因病机的不同伴见相应的全身证候。
  二、鉴别诊断 本病以周期紊乱为主证,经期基本正常,量不太多。如出现经量过多,或经期延长多日不止者,应与崩漏鉴别(鉴别内容见崩漏节)。
  [辨证论治]
  本病辨证除月经周期紊乱外,还应从月经的量、色、质等结合兼证。舌、脉辨其在肝在肾在脾。一般以量正常或少.经色淡质清,腰部酸软,舌淡脉细弱者属肾气亏虚。经量时多时少,行而不畅,或有血块,色、质正常,胸胁、少腹胀痛,舌苔正常,脉弦者为肝郁气滞。量或多或少,色淡红,质清稀,气短神倦,纳少便溏,舌质淡,苔白。脉缓弱为脾气虚弱。肝脾肾三脏在发病过程又可互相传变而为肝脾,肝肾,脾肾同病,亦可三脏同时受累。因此在辨证时既要识别在肝在肾在脾的不同主证.又要注意两脏同病或多脏受累的复杂证候,辨而治之,庶不致误.
  本病治则贵在调理气血、冲任,从而达到调整月经周期,故应重视平时治疗。大法应按病性的虚实寒热及病本在肝、在肾、在脾,或补、或疏,或温、或清.肾气亏虚者补之固之,肝郁气滞者疏之调之.脾气虚弱者益之健之。使气血和,冲任调.则经自如期。
  一、肾气号虚型 
  (一).辨证 、
  1。妇科证候特点:月经周期时先时后,量少,色淡,质清,带下清稀量多。
  2.全身症状:精神不振,头晕耳鸣,腰酸软.小便频数清长,或尿后余沥不尽,或夜尿频多。舌淡苔白,脉细弱。
  3。证候分析:禀赋不足.或致病因素损伤肾气,使藏泄失司,冲任失调.血海蓄溢失常.故月经周期紊乱,先后无定。肾气亏虚,精血不足,故经量少而色淡质清。肾主骨.生髓,开窍于耳,腰为肾之外府,肾气虚,髓海不充,孔窍失养.外府失荣.则头晕耳鸣.腰酸软。肾主水.与膀胱相表里,肾气不固,膀胱失于约制,故小便频数清长,或佘沥不尽,或夜尿频多。舌淡、苔白.脉细弱,均为肾气亏虚.血失温煦之征。
  (二)治疗 .
  1.治则:补益肾气,调固冲任。
  2.方药:可选用归肾丸、或右归丸、左归饮加减。
  (1)归肾丸(方见月经先期)去茯苓加益智仁。适用于肾气亏虚,月经先后无定期,量少、色淡、质清,兼见头晕耳鸣.腰酸软,小便频数或清长.舌淡脉细弱者。
  归肾丸平补肾气,不寒不热,故宜于肾气亏虚,月经先后无定期者,但方中茯苓行水,非肾气虚小便频数清长者所宜,故去而不用。加益智仁补肾气,缩小便。
  (2)右归丸(方见月经后期):宜于月经先后无定期.周期多见退后,经色黯淡,质清稀。兼见面色咣白.肢冷畏寒.小腹不温,舌淡嫩、苔白,脉沉细无力等肾阳虚证候者。
  本方即归肾丸去茯苓加鹿角胶、制附子、肉桂。方中归肾丸补肾气,去茯苓之渗利。加鹿角胶补肾阳,益精血,制附子,温补肾阳,益命门之火。肉桂温脾肾之阳,益火消阴。全方温肾阳,益精血.兼能温冲调经。 故宜于肾阳虚封藏失司, 而月经先后无定者。 
  如经量过多者去当归、肉桂之通利血脉,加补骨脂、焦艾叶温经止血。若大便溏泻者去当归之润肠.鹿角胶之滋腻,加补骨脂, 肉豆蔻补肾助阳,温脾止泻。食少腹胀者加砂仁和中醒脾。夜间尿多者加乌药、益智仁温肾缩小便.白带清稀量多者加金樱子,生牡蛎固涩止带。
  (3)左归饮(方见月经后期)加生地黄,地骨皮。 宜于月经周期先后无定, 经量少,色红,质稠。兼见颧红潮热.骨蒸盗汗,或口燥咽干,舌质红,苔少或无苔.脉细数等肾阴不足,虚热内生证候者。
  本方在月经后期中用于阴虚而火不旺之证,此处以治肾阴不足, 虚热内生之月经先后无定期,故加生地黄养阴清热生津,地骨皮清虚热,止骨蒸盗汗,共收滋肾阴,清虚热之效。 
  如血燥而滞,经来不畅者加丹皮清热活血,口干心烦者加麦冬、五味子生津养心除烦。腰酸痛者加桑寄生、续断补肝肾.强筋骨.多梦易惊者加合欢皮,夜交藤。生龙骨养血镇惊安神。
  二,肝气失调型
  (一)辨证
  1.妇科证候特点:月经周期先后无定,经量或多或少.色正常或紫红.经行不畅,或有血块。经前乳房或小腹胀痛,经来痛减。
  2.全身症状:精神郁闷,或心烦易怒.或胸闷不舒,时欲太息,两胁胀痛,舌质正常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或弦数。
  3.证侯分析:肝司血海。抑郁忿怒损伤肝气,气机紊乱,疏泄失调,血海蓄溢失其常度.故月经周期先后无定,经量或多或少。肝郁则气滞.故经行不畅或有血块。肝脉循少腹.布胁肋,气机郁滞,经脉壅塞,故少腹、乳房、胁肋胀痛。肝失条达,则精神郁闷,心烦易怒,时欲太息。脉弦亦肝郁之征。如气郁化火,则可见经色紫红,舌红,苔薄黄,脉弦数。
  (二)治疗
  1.治则:疏肝解郁,养血调冲。
  2.方药:可用逍遥散、定经汤、一贯煎等加减。
. (1)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宜于月经先后无定期,量正常或少.经行不畅,经前小腹胀痛,或兼见胁肋胀痛,脉弦等证者。
  柴胡 当归 白芍 白术 茯苓 甘草 煨姜 薄荷
原治肝郁血虚.两胁作痛,头痛目眩. 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或往来寒热,或月经不调,乳房作胀.舌淡红,脉弦而虚者. .
   以上诸证乃肝郁血虚.脾胃不和之征。肝之经脉布胁肋,开窍于目,病则经气不舒,孔窍不利.故见胁痛乳胀,头痛目眩。肝与胆相表里,肝气郁滞,胆气失疏,故往来寒热. 口燥咽千。肝脾不和,故神疲食少。肝郁血虚,疏利失常,冲任失调,故月经失调。
   方用柴胡疏肝解郁;当归、白芍养血柔肝;茯苓、白术、甘草培补脾土。加薄荷少许以增强疏散条达之功,煨姜配归、芍以调气血。诸药合用,共奏疏肝解郁,补脾养血之功.故主肝郁血虚,脾土不和之证。用以治肝气失调之月经先后无定期,亦取其疏肝解郁养血之意。 
  如兼见脘闷纳呆者.加厚朴、陈皮理气和胃。气滞血滞,经来有块,小腹胀痛,加延胡索、丹参、炒蒲黄、五灵脂,行滞活血止痛。肝郁化热,经量增多,色红,质稠者去当归、煨姜之辛温行血,加丹皮、栀子、茜草炭,贯众炭清热止血。肝阳偏亢,并见头目眩晕,舌红口干者,原方去煨姜、薄荷等辛散之品,酌加钩藤、菊花、石决明等平肝潜阳。
  (2)定经汤《傅青主女科.调经。经水先后无定期》):宜于上述证候。兼见腰酸软。精神疲惫。经量减少者。
  菟丝子(酒炒) 白芍(酒炒) 当归(酒洗) 熟地黄 山药(炒) 白茯苓 荆芥穗(炒黑) 柴胡
  原治经水先后无定期、肝肾之气皆郁者。
  方中柴胡、荆芥穗疏肝解郁; 当归、白芍养血柔肝;菟丝子、熟地黄、山药补肾气.益精血;茯苓健脾行水。全方重在舒肝郁以解肾郁.补肾精以生肝血,使肝肾之气舒而精血旺,则经水自有定期。今用治肝郁月经先后无定期.兼见腰酸软,精神疲惫,经量减少等肝肾同病者颇为相宜。
  (3)一贯煎(《续名医类案.心胃痛》):宜于月经先后无定期.量少、色红、胁肋攻痛、胸腹胀,咽干口燥.舌无津液,脉细弱或虚弦者。
  北沙参 麦冬 地黄 当归 枸杞 川栋 口苦而燥者加酒炒黄连。
  原治胁痛、吞酸吐酸、疝,一切肝病。 
  以上诸证乃肝阴不足,肝气不舒而致。肝体阴而用阳,喜条达而恶抑郁乙如肝郁不足,血燥气滞,则胸胁胀痛,肝气犯胃则吞酸吐酸。治宜滋肝肾之阴,疏肝气之郁。方中重用地黄(宜用生地)为主,滋肾阴.补肝血,佐以沙参、麦冬、当归,枸杞子益阴柔肝,合生地滋阴养血生津;更配少量川栋子疏泄肝气。全方滋阴柔肝,疏肝解郁,使肝阴得养,肝气条达,而胁痛、吞酸吐酸诸证可除。月经先后无定期,量少,色红兼见咽干口燥舌无津液为阴虚火炎;胁肋攻痛,胸腹 胀,为肝气不疏.亦属肝肾阴虚,血燥气滞所致。治宜滋肝肾之阴,而稍佐疏达之品,故宜本方施治。
  附录:
  《沈氏女科辑要笺正》云: “柳州此方,原为肝肾阴虚、津液枯润,血燥气滞.变生诸证者设法。凡胁肋胀痛,脘腹搐(支)撑,纯是肝气不疏.刚木恣肆为虐,治标之剂,恒用香燥破气,轻病得之,往往有效。但气之所滞,本由液之不能充,芳香气药,可以助运行,而不滋血液,且香者必燥,燥更伤阴,频频投之,液尤耗而气尤滞,无不频频发作, 曰以益甚,而香药气药,不足恃矣。驯致脉反细弱,舌红光燥,则行气诸物,且同鸩毒,柳州此方,虽从固本丸、集灵膏二方脱方而来,独加一味川栋子以调肝木之横逆,能顺其条达之性,是为涵养肝阴,无上良药,苟无停痰积饮,此方最有奇功。……口苦而燥,是上焦之郁火,故以川连泄火,连本苦燥,而入于大剂养液队中.反为润燥之用。”
  三、脾气虚弱型
  (一)辨证
  1。妇科证候特点:经来时先时后无定期,量或多或少,色淡红、质清。
  2.全身症状:面色萎黄不华,少气懒言,四肢倦怠、、消瘦,食少纳呆,脘腹胀满,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缓弱。
  3.证候分析:脾气虚弱,时或生化不足,血海不充,时或统摄无权,血海不固,故经来时先时后,经量或少或多。生化不足,气血俱虚.故经色淡而质清,面色萎黄不华。肌肉四肢无以充养,故消瘦,四肢倦怠。脾气虚弱,健运失职,故食少纳呆.食后腹胀。大便溏薄。气血不足,故舌淡,脉缓弱。
  (二)治疗
  1.治则:补脾益气,养血调经。
  2.方药:可用加减八物汤或参苓白术散。 .
  (1)加减八物汤(《女科秘要.经期或前或后症》):宜于月经先后无定,量少色淡红,质清,面色萎黄,四肢无力,短气懒言,舌淡苔白,脉缓弱者。
  人参 白术 茯苓 炙甘草 白芍 归身 陈皮 香附 牡丹皮
  原治脾胃虚弱,气血不足.经期或前或后。 , .
  方中人参补元气;白术、茯苓,炙甘草补脾益气,白芍,当归养血调经;陈皮理气和胃;香附理气行滞,丹皮活血。全方补气培脾,养血调经、补中兼行,补而不滞.使脾气旺,化源足,统摄有权则周期自调。
  如兼见气短下陷,小腹下坠,或周期多见提前.经量过多者加黄芪、升麻、乌贼骨以固气摄血,如生化不足.周期多见后退,经量过少者加热地黄,枸杞子以补血。
  (2)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宜于经来或前或后无定期,量或多或少色淡质清。食少腹胀,或脘闷呕恶或大便溏薄,气短怔忡、 倦怠嗜卧、 苔白腻。 脉缓弱者。
  莲子肉皮 薏苡仁 缩砂 桔梗C炒,令深黄色) 白扁豆(姜汁浸去皮.微炒) 白茯苓 人参(去卢) 甘草(炒) 白术 山药
  原治脾胃虚弱,饮食不进.多困少力.中满痞噎,心忪(读仲,心动不定貌)气喘,呕吐泻泄,及伤寒咳噫。
  以上证候为脾虚夹湿所致。脾胃虚弱,运化无力,故饮食不进。湿滞胃脘,故中满痞噎。升降失调,则清浊不分,故呕吐泻泄。治法宜健脾益气、和胃渗湿。方中人参大补元气;山药、莲子肉益气健脾和胃止泻;白术、茯苓,苡仁,扁豆渗湿健脾;炙甘草益气和中;缩砂仁醒脾和胃.宽胸利气;桔梗载药上行,宣利肺气,借肺之布津以养全身。诸药同用,衬.虚,除湿、行滞,调气、使脾胃两和.则诸证自除。经来先后无定期.色淡质清.为气血不足,冲任失调。兼见食少腹胀,脘闷呕恶,大便溏薄,为脾胃虚运化无力.湿困脾阳.清浊不分.脾虚气弱,不能养肌肉,达四肢,则倦怠嗜卧.脾虚湿滞则苔白腻。生化不足,血不充于脉,故脉缓弱。,综观以上诸证,亦为脾虚夹湿,使生化.统摄失调所致.故宜用本方补脾益气和中渗湿,脾气健运则湿自除.而生化有常.统摄有权,经可行调矣。
  如经来量多者加生黄芪,焦艾叶、炮姜炭以益气固冲.温经止血。经量过少者.加全当归,枸杞子以养血调经。经期腹痛者.加延胡索,台乌药以行气止痛。

  (预防护理]
  本病的主要病因在于忧思抑郁或多产,房劳、因此调情志,节嗜欲,是预防本病发生及配合治疗和护理的重要措施.《景岳全书。妇人规.经脉类》说:“思郁不解致病者,非得情舒愿遂,多难取效;房室不慎致病者,亦难全恃药饵也。”正说明了调情志,节嗜欲在本病预防护理方面的重要性。
  [预后] 
  本病如及时治疗.又能重视调护,生活与药物互相支持配合,可望治愈。、若调护不当,则可向崩漏或闭经转化,治疗比较棘手。此外.本病各证型之间也可互相转化。例如由肝可以及脾及肾, 由肾亦及脾及肝,而成肝脾、肝肾,脾肾或肝脾肾同病使病情虚实夹杂,迁延难愈,故应及早重视积极治疗.不可等闲视之。
  [结语]
  月经先后无定期以周期紊乱,有时提前有时退后,且提前或退后均超过七天,并连续三个周期以上为临床特点。其病因病机主要为肝郁、肾虚、脾虚等导致气血失调.冲任功能紊乱,使血海蓄溢失常因而月经周期紊乱。治疗重在调整月经周期,以平时调理为主。应针对病情采用调肝、补肾,健脾等法以达到调理气血,冲任.使之恢复正常。
  [文献摘录]
  《景岳全书.妇人规.经脉类》。“妇人因情欲房室以致经脉不调者,其病皆在肾经,此证最多,当辨而治之。”
  “凡欲念不遂.沉思积郁,心脾气结,致伤冲任之源,而肾气日消,轻则或早或迟.重则渐成枯闭。此宜兼治心、脾、肾,以逍遥饮、秘元煎之类主之。”
  “若欲火炽盛以致真阴曰溃者宜保阴煎,滋阴八味丸之类主之。”
  “若房室纵肆不慎者,必伤冲任之流而肾气不守.治须扃固命门,宜固阴煎,秘元煎之类主之。” 
  “若左肾真阴不足,而经脉不调者,宜左归饮、左归丸、六味地黄丸之类主之。
  若右肾真阳(岳峙楼版误作阴)不足,而经有不调者,宜右归饮、右归丸、八味地黄丸之类主之。”
  《女科秘要.经期或前或后症》;“脾胃虚弱.气血不足,宜从虚治.服加减八物汤兼乌鸡丸。

月经先后无定期系由肝郁肾虚,气血失调导致血海蓄溢失常,出现月经周期提前或延后7天以上而至的月经病。
  诊断依据
  1.月经周期或前或后,均逾7天以上,并连续2个月经周期以上。
  2.月经周期紊乱应与青春期、更年期月经紊乱相区别。
  3.妇科检查及B超等排除器质性病变。测基础体温、阴道涂片、宫颈粘液结晶检查以了解卵巢功能情况。
   证治概要
  月经先后无定期的主要病变在于冲任。其致病原因,多由肝气郁滞,肾气虚弱所致,但主要病理机制在于气血失调,冲任功能紊乱,血海蓄溢失常。在辨证时除月经周期紊乱外,还应结合月经的量、色、质及脉证综合分析。一般以量或多或少,有块,色
黯红,小腹胀甚,连及胁肋者多属肝郁;量中等或少,色淡质清,腰部酸痛者多属肾虚。治疗本病贵在疏肝补肾,调理气血、冲任。肝气郁滞的宜疏肝理气,肾气亏损的宜补肾调经,使气血调顺,冲任安和,则经期自调。另外,本病一般经量不多,经期不
长,如出现经量过多,或经期延长,常发展为崩漏,应予重视。
    分证选方
  一、肝气郁滞证
  [主症] 月经周期不定,经量或多或少,色紫红有块,经行不畅,胸胁、乳房以及小腹胀痛,脘闷不舒,时叹息。苔薄白或薄黄,脉弦。
  [治法] 疏肝理气调经。
  [常用方] 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炙甘草15g,当归、茯苓、芍药、白术、柴胡各30g。上为粗末,每次6g,用水300ml,加煨生姜1块,切破,薄荷少许,同煎至210ml,去渣热服,不拘时。
  [辨证加减]

  1.头晕目眩,舌红口干者,为肝血不足,肝阳偏盛,去煨生姜、薄荷之辛散。
  2.经期小腹胀痛,经血有块者,为肝郁血瘀,酌加丹参、益母草、延胡索、蒲黄行气活血。
  3.经量多,色红,质稠,为肝郁化热,去当归、煨生姜,加丹皮、栀子清泻肝热。
  4.纳呆、脘闷甚者,为肝郁犯脾,加厚朴、陈皮行气宽中。
   [按语]
  据报道:逍遥散具有调节内分泌,调整垂体一卵巢轴分泌,并使之规律的效用。
  [参用方]
  1.解郁调经汤(《中医妇科治疗学》):丹皮、当归各6g,白芍9g,白术、柴胡各6g,栀子9g,黄芩6g,泽兰12g。水煎,空腹温服,每日l剂。功用:清肝解郁调经。主治:月经先后无定期,经来时先时后,时多时少,色较正常,间有凝块,两胁胀痛,口苦咽干,头晕、精神抑郁,舌红,苔薄微黄,脉弦数之肝气郁结证。
  2.妇宝调经汤(《简明医彀》):当归6g,熟地黄、白芍、川芎各4.5g,香附3.6g,大腹皮、吴茱萸、紫金皮、肉苁蓉、黄芩各3g,甘草1.5g。加生姜、大枣,水煎,经期服,每日1剂。功用:养血和血,疏肝调经。主治:经期不准,或前或后,暗淡不
同,多少不等。
  3.定经汤(《傅青主女科》):炒菟丝子、炒白芍、酒当归各30g,熟地黄、山药、柴胡各15g,白茯苓9g,炒荆芥穗6g。水煎服,每日2次。功用:疏肝补肾,养血调经。
  主治:肾虚肝郁,经来断续,或前或后,行而不畅,有块、色正常,少腹胀痛,或乳房胀痛连及两胁。
   二、肾气不足证
  [主症] 月经周期不定,量少,色淡黯,质稀,神疲乏力,腰骶酸痛,头晕耳鸣。舌淡苔少,脉细尺弱。
  [治法] 补肾调经。
  [常用方] 固阴煎(《景岳全书》)。
  人参、熟地黄、菟丝子、山药、山茱萸各lOg,远志、五味子、炙甘草各6g。水煎,食后服,每日1剂。
   [辨证加减]
  1。腰冷痛者,为肾阳亏虚,加肉桂、巴戟天温肾助阳。
  2.腰酸痛者,加枸杞子、杜仲,重用熟地黄以滋阴益肾。
  3.经血量少者,加当归、鸡血藤养血活血。
  4.经血量多者,加乌贼骨、茜草摄血固冲。
    [按语]
  本方湿热内盛,中满积滞者忌服。
    [参用方]
  1。干地黄汤(《圣济总录》):生干地黄、延胡索、大腹皮各60g,炒当归、木耳、威灵仙、桔梗各45g,木香、炮附子、王不留行、桂心各30g。上为粗末,每次9g,加水300ml,生姜3片,同煎至200ml,食前去渣温服,每日2次。功用:行气活血,温肾
通络。主治:妇人月经紊乱,或前或后,或多或少,伴头晕耳鸣,腰酸如折,夜尿频多,舌淡苔薄白,脉沉弱。
  2.补阴益肾汤(《罗氏会约医镜》):熟地黄15g,山药、金樱子、川断、当归各6g,炒菟丝子9g,山萸肉、炒杜仲、枸杞子各4.5g,五味子15粒。水煎温服,每日1剂。
  功用:补养肝肾,调理冲任。主治:房劳伤肾,冲任不固。以致月经紊乱,经色暗淡,腰膝酸软,头晕耳鸣。
  疗效评定
  1.治愈:月经周期恢复正常,维持3个月以上。 
  2。好转:月经周期恢复正常,但不能维持3个月以上。
  3.未愈:月经周期未见变化。
月经周期时提前时延后7天以上,连续3个周期以上者,称为“月经先后无定期”。初潮一年内月经周期尚未建立者,或46岁后进入更年期的妇女,若月经发生上述改变,但无其他不适,均不作月经先后无定期诊断。本病又称“经行或前或后”、“经乱”、“乱经”、“月经愆期”、“经水先后无定期”、“经行先后无定期”等。为月经周期严重异常的疾病。
   月经先后无定期属西医学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范畴,可分为有排卵型和无排卵型两类。一般以无排卵型多见。
  本病作为月经不调来描述者当首见于唐代《备急千金要方.月经不调》,内中描述:“妇人月经一月再来或隔月不来”。其后宋代《圣济总录.妇人血气门》则称为“经水不定”。直至明代万全《万氏女科》始提出“经行或前或后”的病名,并提出“悉从虚治”的治法,主张用“加减八物汤主之”,并宜常服“乌鸡丸”。明代张景岳《景岳全书.妇人规.经脉类》则将本病称为“经乱”,亦赞同万全对本病“悉从虚治”的观点,但进一步将虚明确分为血虚和肾虚,而有“血虚经乱”和“肾虚经乱”之说,认为“凡女人血虚者,或迟或早,经多不调”,“凡欲念不遂,沉思积郁,心脾气积,致伤冲任之源而.肾气日消,轻则或早或迟,重则渐成枯闭”,并提出了相应的治法和方药,告诫后人,对血虚之证不可妄行克削及寒凉等剂,再伤肾脾以伐生气,肾虚者宜兼治心脾,当慎于房 事,不可纵欲,认为思郁不解致病者非得“情欲愿遂”,多难取效。清代《医宗金鉴》称本病为“愆期”,认为提前为有热,延后属血滞,血滞之中又有气虚血少、涩滞不足和气实血多、瘀滞有余之别,进一步阐明本病并非“悉然属虚”,尚有属实者。清代
《傅青主女科。调经》将本病称为“经水先后无定期”,认为“经来或前或后无定期”为肝气郁结,由肝及肾所致,认为“经水出诸肾,而肝为肾之子,肝郁则肾亦郁矣,肾郁而气必不宣,前后之或断或续,正肾气之或通或闭耳”,治法主张“疏肝之郁而开肾之
郁”,方用“定经汤”。傅青主在景岳“心脾气积”、“肾气不守”的基础上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认为本病病在肝肾之郁,重在肝郁,由肝郁而致肾郁,强调肝气郁结为经水先后无定的重要病理,为后世认识本病病机重在肝失疏泄、气血失调提供了理论依据,至
今在临床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综上各医家所论,对月经先后无定期的病因病机的认识,由“悉然届虚”到有虚有实,渐趋全面和完善,调肝、补.肾、健脾的观点为后世医家所遵从,至今仍有极高的指导意义。
  今人在前人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研究,认识到月经先后无定期主要是下丘脑一垂体一卵巢轴功能紊乱,激素分泌或高或低,故致月经周期时前时后,先后无定,在中医学则为肾一天癸一冲任一胞宫生理轴功能紊乱,而其中与肝、肾、脾功能
失调关系最为密切。月经周期异常的程度是病情轻重的具体表现。
  王希浩根据肝主疏泄在调节情志与调节月经中具有极其重要作用的理论,对肝郁型月经病与血清催乳素(PRL)水平的关系进行了实验,发现肝郁型月经病(包括肝郁气滞型、肝郁肾虚型、肝郁血瘀型)患者血清PRL值明显升高,与正常人和肾气虚证型、血瘀证型相比,均有显著差异(P<0.001)。这种差异可以认为是:血清PRL水平异常升高,进而使性腺轴的功能紊乱,是肝气郁结,疏泄失常,导致冲任失调,月经紊乱的主要病理机制。对31例肝郁血瘀月经病患者,经疏肝活血法治疗后,月经异常得到纠正,血清PRL水平也明显下降(P
  姚石安以温肾疏肝为主治疗肾虚肝郁型黄体功能不全和无排卵的月经先后无定期,或后期量少的不孕患者,认为肝主疏泄,“为肾行气”,肝郁气滞能窒痹肾阳活动,影响肾藏精的功能,而肾阳不足又加重肝郁之证,使疾病缠绵难愈,并从实践证明:临床不
仅要认识到肝肾精血互生,更要重视肝肾阳气同源,用温补肾阳的治法可治疗本虚标实的肝郁证,而在燮理肾之阴阳的基础上,调理肝之气血,亦能有效地增强其疏泄机能,即“疏肝之郁以开肾之郁”。姚氏通过自主神经平衡因子分析法和甲皱微循环的检测,发现温补阳气能明显促进血循环,提示有必要重视阳气在微循环中的推动作用。经对78例卵巢功能失调患者运用温肾疏肝法的治疗,卵巢功能恢复总有效率84.6%,其中黄体功能不全有效率88。7%,无排卵型有效率68.7%,为进一步探讨本病的论治规律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沈晓雄根据“肾主藏精”的理论,认为行经之后的生理以阴精为基础,阳气逐渐生长,此期卵泡逐渐发育成熟,至经间排卵期,是整个月经周期的关键。按照这一思路,以熟地、女贞子等填补阴精,菟丝子、肉苁蓉等阴中求阳,当归、川芎、丹参、香附调理气血以助其阳,拟为复坤汤,把调整月经的重点放在经行之后,意在使经后阴精渐复,阴极转阳,使阴阳得以按期消长转化,卵泡按时发育成熟,至期排卵,达到调理月经周期的目的。通过对6l例无排卵型月经病患者的临床观察,排卵率为60.7%。通过对小鼠的实验观察,证实复坤汤能促进小白鼠卵泡发育成熟和排卵(P
  杨文瑞等在减肥门诊中发现肥胖症伴月经失调患者,用降脂减肥片减肥取得疗效的同时,月经周期亦得到调整而恢复正常。肥胖症是脾失健运,水谷精微不能敷布而化为痰湿,贮于体内而成,肥胖加重了痰瘀阻胞,肥胖伴有月经失调时,应从痰瘀人手以调理月经。降脂减肥片以大黄为主,具有行瘀化痰之功,故在治疗肥胖中,月经周期亦得到调整。从文献看,健脾化痰、行瘀启宫似有改善卵巢血循环,调整丘脑下部一垂体一卵巢轴的功能,改善子宫微循环,调整女性性激素比例,改善女性内分泌环境,从而使脏腑、气血、经络更好地协调发挥作用。此型病证,痰湿阻滞胞脉是标,脾虚不运生湿成痰是本,健脾除湿化痰、行瘀启宫则标本兼治,月经不调才有根本转机。 .
  [病因病机]
  月经先后无定期的主要病理机制是经血蓄泄失常,多因气血失调,与肝、肾、脾三脏功能失调密切相关。肝、肾、脾三脏皆关乎气血的运行、冲任的协调而影响经血的蓄泄,其功能紊乱则经血蓄泄失常而致月经周期先后无定。
  肝为藏血之脏,通过主疏泄,由气机调节血量的出入用藏。肝气条达,肝之疏泄正常,月经按期而至。若郁怒伤肝,肝之疏泄太过,经血不当泄而泄,则月经先期而至;若情志不畅,肝气郁结,疏泄不及,经血当泄不泄则月经后期而潮;又肝之疏泄可直接影响气血的冲和条畅,疏泄失常可导致气血运行紊乱,气乱血乱而致“经乱”。正如《傅青主女科》云:“妇人有经来断续,或前或后无定期,人以为气血之虚也,谁知是肝气之郁结乎!”即认为月经先后无定期其病因病机重在肝气之郁结。
  青春期肾气未盛,更年期肾气日衰,或多产房劳伤肾,或久病及肾,肾精亏虚,无精化血,经血蓄期延长则经行后期;阴虚相火偏旺,迫血妄行,则经行先期。肾气不足,封藏启闭失职,冲任功能紊乱,经血蓄溢失常,该藏不藏则月经提前,藏而不泄则月经又见推后。可见肾气不足,或肾精亏虚,进而致肾的阴阳偏盛偏衰,均可致月经周期先后无定。如《傅青主女科》云:“经水出诸肾”、“前后之或断或续,正肾气之或通或闭耳”。
  脾主生化,主统摄气血,脾气健运则生化有常,统摄有节,月经按时而下。若劳倦思虑过度,或饮食失节,损伤脾气,脾虚生化受阻,血海不能按时满溢,则月经后期而至;脾气虚弱,统摄失职,冲任失调,则月经提前而潮。
  三脏之间,常可两脏或三脏同病,如肝为肾之子,肝之疏泄功能失常,子病可以及母,而致肾之封藏失司;肝与脾又为相克关系,肝病可以克脾土,使脾生化气血、统血摄血功能失常;肝肾可以同病,肝脾可以同病,亦可肝、肾、脾同病。见之临床,妇女经、孕、产、乳屡伤于血,相对而言为血不足而气有余,气有余则气机易于郁滞;血不足则肝失血养而易失冲和条达之性,使肝易郁而气易结,气机易于逆乱,气乱则血亦乱。故月经先后无定期虽与肝、肾、脾功能失调,经血蓄溢失常密切相关,而其中尤以肝失疏泄,气血失调为本病病机的重点。
  从西医学观点看,本病的发生多由性腺轴功能紊乱所致,或因卵泡早期促卵泡成熟激素分泌相对不足,卵泡发育缓慢,不能届时发育成熟,排卵延后,而致月经后期而行;或虽有排卵,但促黄体生成激素(LH)分泌峰值不高,致使排卵后黄体发育不全,过早衰退,月经提前而至。
  本病若治不及时或失治,若以后期为多见而又经量偏少者,可向闭经转化;若以先期为多见而又经量偏多者,可向崩漏转化。
  [诊断与鉴别]
  一、诊断要点
  1.病史 可有不孕史或早期自然流产史。
  2.临床表现 以月经周期先后不定为临床特征,至少连续3个周期提前或退后7天以上,提前时,其周期最少不短于工6天,常在16~21天之间;延后时,其周期最多不长于50天,多在36~50天之间;提前延后交替出现,经期、经量基本正常。
  3.妇科检查 内外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存在。
  4.辅助检查 内分泌激素测定,月经周期中不能形成LH高峰,卵巢不能排卵;或虽有排卵,但早期FSH相对不足,使卵泡发育延迟;或黄体期LH相对不足,黄体不健。基础体温测定为单相,或虽为双相,但低温相期过长或过短,或黄体期过短,高低温差小于0.3℃。经潮6小时内子宫内膜活检,有排卵者,在延后周期可示正常或黄体分泌功能不足,在提前周期可示黄体分泌功能不足;无排卵者则呈增生期改变。
  二、鉴别
  1.崩漏 月经先后无定期为月经连续3个周期提前或延后7天以上,经期和经量基本正常。如伴经血暴下不止或淋漓持续难净,则属崩漏范畴。
  2.妊娠 对月经先后无定的育龄期妇女,当出现月经周期延后时,当注意与妊娠鉴别,切不可因病员主诉既往月经即不正常而忽视妊娠的排除。
  [辨病论治]
  一、辨病要点
  对部分无特殊症状可辨的月经先后无定期患者,可根据月经周期时提前、时延后,而经期、经量基本正常的特点进行专方专药的治疗。
  二、治疗方法
  1.泽兰汤方(《中医妇科验方选》)
组成:泽兰14g,红花2g,香附14g,当归12g,续断14g,柏子仁12g,赤芍药12g,牛膝6g,延胡索8g,甜酒为引。
  功效:疏肝解郁,活血通络,补益肝肾,宁心安神。
  主治:适用于情志抑郁、气血不调、气滞血瘀、肝肾两虚所致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先后无定期、月经过多、月经过少、痛经等。
  肝郁较著者加柴胡、川1栋子以加强疏肝理气解郁之功。血瘀偏甚者加生蒲黄、五灵脂以增强活血化瘀之效。偏肾虚者加菟丝子、枸杞子以增强补肾填精益肝效果。以后期多见者加桂枝温经通络,以先期多见者加丹皮、黄柏凉血清热。
  用法:水煎服。正值经期连服3剂。
  2.血竭红花散(《中医妇科验方选》)
  组成:血竭15g,红花15g,苏木15g,寒水石15g,甘草15g。
  功效: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主治:月经不调,或前或后,经行腹痛及产后一切病证。
  用法:将上药炮制成细面,以酒温热冲服,微汗即止。服药后避风一日。
  3.补肾定经汤(《中医妇科验方选》)
  组成:菟丝子lOg,杭芍15g,熟地15g,当归lOg,茯苓lOg,山药15g,焦芥穗6g,柴胡3g。
  功效:补肾,疏肝,调经。
  主治:月经先后无定期,肾虚或肝郁,水不涵木者。全方补肾、疏肝兼顾健脾,故凡月经先后无定期者皆可用之。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因本病的发生是由于肝、肾、脾三脏功能失常,气血失调,进而血海蓄泄失常而致,故辨证的要点首当辨其病变在肝、在肾,还是在脾,或肝肾同病,脾肾同病,肝肾脾同病。根据月经量、色、质,结合兼证,舌脉进行辨证。一般说来,经量时多时少,色质正常,血出不畅有块,小腹胀痛连及胸胁,舌正脉弦者,多属肝郁;经量正常或稍少,经血色淡,质清稀,腰部酸痛,舌淡脉沉者,多属肾虚;经量或多或少,色淡质稀薄,伴见神疲气短,纳少便溏,舌淡苔薄白,脉缓弱者,多为脾虚。又肝、肾、脾三脏在发病过程中可互相传变或互相转化,出现肝肾、脾肾、肝脾或肝肾脾同病,如《傅青主女科》即有:“肝为肾之子,肝郁则肾亦郁矣……。子母关切,子病而母必有顾复之情……。”故在辨证之时,根据不同的主证和兼证、舌脉,辨其病变之脏腑。
  二、治疗原则
  治疗本病,当视其在肝、在肾、在脾的不同而分别施以疏肝理气、补肾固肾、健脾益气、调理冲任。傅青主认为肝气郁结是乱经的主要病因,疏肝理气,调畅情怀,恢复肝之正常疏泄功能,月经自可如期而至。但妇女经、孕、产、乳屡伤精血,血虚不能养肝、柔肝,又可加重肝气之郁。且疏泄之品,其性常偏温而燥,过用则克伐精血,反过来可加重肝气之郁,故对此型患者,在运用疏肝理气药时,注意不要过用香燥,同时遵循肝肾同源、精血互生、益精以生血,养血以柔肝、标本兼治的治疗原则。
  补肾调冲是治疗本病的关键。但运用此法时,注意不可过用补阴或补阳之品,以免波及肾之阴阳平衡,当遵循阳生阴长、阴阳互根的特点,使肾精充足,肾气健旺,阴阳平衡,冲任调畅,重建肾主藏精,主施泄的功能,月经自可如期而至。
  在健脾方面,以提前为主者,当重在补脾益气,以增强摄纳功能;以延后为主者,当重在健脾养血,以增加月经的物质基础,促使月经按期而至。又脾虚可因于肝郁,亦可因失于肾阳的温煦,故对本型患者尤当处理好肝与脾及肾与脾的关系。
  根据肝、肾、脾三脏密切相关,且相互影响的特点,根据兼证、舌脉’,对所涉及的他脏进行相关的治疗。本病常虚实兼挟而以虚证多见,虚实兼夹时应扶正祛邪,但勿犯“虚虚实实”之诫。
  三、分证论治
  1.肝郁证
  (1)临床见证:月经周期时前时后,经量或多或少,色质正常或黯红,血出不畅或有块,小腹胀痛,连及胸胁,心烦易怒,或郁郁不乐,时欲叹息,舌质正常,苔薄白或薄黄微腻,脉弦。
  郁怒伤肝,肝失疏泄,血海蓄溢失常,故月经时前时后,经量时多时少;肝郁气滞,进而血滞,则经行血出不畅或伴血块;余症、舌脉亦为肝气郁结之征。
  (2)辨证依据:
  ①经血时多时少,色正常,血出不畅或有块。
  ②小腹胀痛,连及胸胁,心烦易怒或郁郁不乐,时欲叹息,舌质正常,苔薄白,脉弦。
  ③索性抑郁或有怄气伤肝史。
  (3)治法与方药:
   治法:疏肝解郁,养血调经。
  ①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柴胡、当归、白芍、白术、茯苓、甘草、煨姜、薄荷。
  本方原治肝郁血虚,两胁作痛,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或往来寒热,或月经不调,乳房作胀,舌淡红,脉弦而虚者。诸药合用,使肝气得疏,血虚得补,脾气健旺,气机调畅,疏泄功能正常,月经自可如期而至。
  若经行不畅,血出有块,小腹胀痛加丹参、泽兰、川牛膝、元胡。兼见脘闷纳呆加厚朴、陈皮理气和胃。肝郁化热,经量增多,色红质稠,去当归、煨姜,加丹皮、栀子、茜草、贯仲清热凉血止血。
  ②定经汤(《傅青主女科.调经.经水先后无定期》)
  组成:菟丝子、白芍(酒炒)、当归(酒洗)、熟地、山药、白茯苓、荆芥穗(炒黑)、柴胡。
  本方主治经水先后无定期,兼见腰膝酸软、精神疲惫、经量减少等兼有肾郁者。方中当归、白芍、熟地、菟丝子补益肝肾之精血;山药、茯苓健脾以培精血之源;荆芥、柴胡调肝解郁。全方合用补益肝肾,解郁调经。
  ③一贯煎(《续名医类案.心胃痛》)
  组成:北沙参、麦冬、地黄、当归、枸杞子、川楝子。
  本方原治胁痛、吞酸吐酸、疝气等一切肝病。也宜于月经先后无定期,量少色红,胸胁攻痛,胸腹胀,咽干口燥,舌红少津,脉细弱或虚弦者。方中北沙参、麦冬、地黄、枸杞子、当归滋阴养血;川栋子疏肝理气,解郁止痛。全方合用则肝肾之阴血得养,肝气之横逆可平,尤适于阴虚肝郁之月经先后无定期者。
  若气滞较甚,可合用柴胡疏肝散。后期为多者加台乌药、小茴香。先期为多者,加焦山栀、黄芩。
  2.肾虚证
  (1)临床见证:经来先后无定期,经量正常或时多时少,色黯淡,质清稀,伴见头晕,腰脊酸痛如折,小便频数,夜尿频多,舌淡红,苔薄白,或舌红少苔,脉沉弱无力或细数。
  肾气不足,封藏失职,冲任失固,血海蓄溢失常而致月经周期先后无定,肾虚精血不足,故见经血量少,色淡质稀。余症、舌脉亦为肾气不足。若舌红少苔,脉沉细数为精亏虚热之征。
  (2)辨证依据:
  ①经色黯淡,质清稀。
  ②头目眩晕,腰脊酸痛,夜尿频多。
  ③初潮较晚或年过四旬,或有多产、反复流产史。
  (3)治法与方药:
  治法:补肾益气,调固冲任。
  ①寿胎丸(《医学衷中参西录》)
  组成:菟丝子、续断、桑寄生、阿胶。
  本方原治肾虚滑胎。方中阿胶滋阴养血,菟丝子、续断、桑寄生益精补肾。全方合用补益肾气,健旺精血,也宜于月经先后无定期证见经色黯淡质薄,腰脊酸痛,或腿软足弱,或夜尿频多,舌质淡嫩,苔白润,脉细弱等肾气虚弱者。肾精不足可加枸杞子、熟地、制首乌。腰脊酸痛、腿软脚弱加杜仲、怀牛膝以补肾强腰膝。夜尿频多加益智仁、桑螵蛸、覆盆子以固精缩尿。若月经以提前为多者加女贞子、旱莲草、覆盆子、桑椹子以滋补肾阴。若月经以延后为多者酌加巴戟天、仙茅、仙灵脾、肉苁蓉温补肾阳。
  ②归肾丸(《景岳全书。新方八阵。补阵》)
  组成:熟地、山药、山茱萸、茯苓、当归、枸杞子、杜仲、菟丝子。
  本方原治肾水真阴不足,精衰血少,腰酸腿软,形容憔悴等症。诸药合用有平补肾阴肾阳之效,也宜于月经先后无定期属肾之精气亏虚者。夜尿频多者去茯苓之渗利,加益智仁之温肾缩泉。经量多者加川断、补骨脂固冲止血。经血清稀加鹿角胶温肾助阳而益精血。
  ③左归饮(《景岳全书.新方八阵.补阵》)
  组成:熟地、山药、枸杞子、茯苓、山茱萸、炙甘草。
  本方原治命门之阴衰证。全方为纯甘壮水之剂,也宜于月经先后无定期以先期多见,经量少,色红质稠,兼见颧红、盗汗,或口燥咽干、舌质红、苔少或无苔、脉细数等肾阴不足、虚热内生者。
  ④右归饮(《景岳全书.新方八阵.补阵》)
  组成:熟地、山药、山萸肉、枸杞子、肉桂、附子、杜仲、炙甘草。
  景岳原谓“凡命门之阳衰阴盛者,宜此方加减。”方中熟地、山药、山萸肉、枸杞子补肾精,阳得阴助则生化无穷;肉桂、附子温养肾阳;炙甘草补中益气。全方合用温肾阳、益精血,兼能温冲调经,宜于月经先后无定期而以退后居多,经色黯淡,质清稀,兼见面色咣白,肢冷畏寒,小腹不温,舌质嫩,苔白,脉沉细无力等属肾阳虚者。
  若经量过多去肉桂之温通,加焦艾叶温经止血。大便溏泄加补骨脂、肉豆蔻补肾助阳、温脾止泻。食少腹胀加砂仁和中醒脾。夜尿频多加台乌药、益智仁温肾缩小便。白带清稀量多加金樱子、芡实固涩止带。
  3.脾虚证
  (1)临床见证:月经先后无定期,经量或多或少,经血色淡,质清稀,伴见面色萎黄不华,少气懒言,四肢倦怠,消瘦,纳少腹胀,大便稀溏,舌淡苔薄,脉缓弱。脾虚生化不足,血海不充则经行后期量少;脾气虚弱统摄无权则经行提前,经量增多;生化不足,气血俱虚故经血色淡,质清稀;余症、舌脉亦为气血不足之征。
  (2)辨证依据:
  ①经量或多或少,色淡质清稀。
  ②面色萎黄或苍白无华,形瘦肢倦,纳少腹胀便溏,舌淡,脉缓弱。
  ③有饮食失节,思虑劳倦伤脾史。
  (3)治法与方药:
  治法:补脾益气,养血调经。
  ①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人参、白术、茯苓、砂仁、苡仁、山药、莲子、扁豆、桔梗、炙甘草。
  本方原治脾胃虚弱,纳食不香,困倦乏力,中满痞噎等症。全方合用甘淡实脾,脾健则气旺血充,也宜于经来先后无定期,经量时多时少,色淡质清稀,纳少腹胀便溏,肢困体倦,舌淡苔薄或白腻,脉缓弱者。
  如经来量多加黄芪、焦艾叶、炮姜以益气固冲、温经止血。经量过少加制首乌、枸杞子、鸡血藤和血养血调经。经期腹痛加元胡、台乌药以行气止痛。
  ②六君子汤(《医学正传》)加当归、川芎。
  组成:党参、白术、茯苓、陈皮、半夏、生姜、大枣、炙甘草、当归、川芎。
  本方原治脾胃不健,饮食不思,或胸膈不利,或膨胀呕吐吞酸,大便不实等证,是为益气健脾的常用方剂。也宜于经来先后无定属于脾气虚弱者。
  如脘腹胀满加木香理气宽中。便溏加砂仁、薏苡仁醒脾除湿。
  ③加减八物汤(《女科秘要。经期或前或后症》)
  组成: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白芍、当归身、陈皮、香附、牡丹皮。
  本方原治脾胃虚弱,气血不足,经期或前或后等症,是为补脾益气,养血调经方剂。诸药合用,补脾益气,养血调经,补中兼以行气活血,使补而不滞,气血调顺,脾气健旺,化源不竭,统摄有权,经血自调。
  若兼见气短懒言,小腹下坠,经期以提前多见者,加黄芪、升麻以升举阳气,并见经量增多。加乌贼骨、棕榈炭以固涩止血。如因血气化源不足,经期以推后为多见,经血过少者,加熟地黄、枸杞子、制首乌以补益精血。
  月经先后无定期属月经周期异常较为严重的疾病,其病或因肝郁、或因肾虚、或因脾虚,且各证型间还可相互转化,亦可两脏或三脏同病。当相互兼夹时,应分辨主次,在针对主要病机的方药中,根据兼证予以相应的加减化裁。
  [其他疗法]
  一、针灸疗法
  (一)针法
  1.气海、三阴交、肾俞、交信、脾俞、足三里。
   一般多在行经前3—5天开始针刺,连针3—5天,至下次月经来潮前再针。针刺气海应先排空小便,针尖略斜向会阴部,直刺1—1.5寸,使针感放散至小腹和会阴部或大腿内侧。针刺肾俞、脾俞应向脊柱方向直刺0.5一l寸。脾俞穴针感可向胁间扩散;肾俞穴针感可放散至腰臀。于四肢穴位针尖略偏于上,针感可向上传导。有了针感后均留针,并间歇捻转,使针感持续。针感宜稍弱。针灸并用为好。针刺加灸用悬灸,使热深透于内。
  2.肝俞、期门、中极、太冲、三阴交。
  方义:取俞募配穴法,更有肝之原太冲善疏理肝气;中极当任脉上,位置少腹正中,临近胞宫;佐三阴之交会穴,养肝之阴而顺肝之性,令其肝气条达,疏泄有权而月经自可定期而下。诸穴配合,有疏肝解郁,理气调经的功效。适用于月经先后无定期属肝郁气滞者。
  温针泻法:毫针刺肝俞后复改仰卧位后再刺期门和中极穴,此二穴行呼吸补泻之泻法后,取艾条寸许置于针柄,急点吹火令其速燃,毕则摇大其孔,不闭其穴。三阴交用随迎随补法,令针感沿胫骨内缘向阴股方向放散。
  亦可用耳针、头针治疗,或体针、耳针、头针配合运用,疗效更佳。
  (二)灸法
  1.艾条雀啄灸 关元、肾俞、太溪、三阴交、水泉,每穴灸10分钟。
  方义:关元位于脐下3寸当任脉之上,益阴脉之海,肾经原穴及其背俞合用以培补先天,合水泉、三阴交填精滋水而益冲任之脉。诸穴配合,有滋水涵木、调养精血的功效。适用于月经先后无定期属肾气不足者。
  2.艾条悬灸 关元、肾俞均可以艾条温灸,每穴20分钟左右。太溪、三阴交、水泉各穴灸10—15分钟即可。每日2次,连灸3—5日。
  3.温针灸 肾俞以2寸毫针进针后行呼吸补法,再切2cm左右艾条置于针柄上。慢慢灼烧,烧毕待针凉再紧闭其穴,勿令气泄,将针取出。其余诸穴亦可用此法。中极可以连灸2—3次,其余穴位灸1—2次,此法亦可连用数日。若在月经预期该至之时前3日施治效果更佳。
  二、推拿疗法
  基本手法:见月经后期推拿疗法基本手法。
  治疗月经先后不定期应在基本手法基础上再加:①按揉膝上股内侧血海穴并渐次向下移动至阴陵泉、三阴交穴处止,重复操作1—2分钟。②点按太溪穴1分钟。③作全腹顺时针按摩3分钟后,再以掌置关元穴处施振颤法l一3分钟。
  三、饮食疗法
  1.山药粥 山药60g,粳米30—60g,共煮为粥,1日1料,7天为一疗程。适用于脾肾不足型。
  2.北芪乌骨鸡 北芪50g,乌骨鸡1只。将乌骨鸡去毛及肠杂,切块,加水适量,与北芪同放砂锅,隔水炖熟,调味食。每日2次,随量食。适用于肾脾两虚型。
  3.黑豆糜 黑豆60g,苏木30g,红糖适量。将黑豆、苏木加水适量炖至黑豆烂熟,去苏木加红糖调味服食。月经前1天分2次食用,连食数天。适用于肾虚血瘀证。
[预防与调护] 一
  一、预防
  保持心情舒畅以利气血畅达,肝之疏泄正常;采取有效的避孕措施,避免房劳多产,以免肾气亏虚,肾精亏损,以利肾之封藏、施泄功能正常;注意劳逸结合,饮食适宜,以利脾气健旺,气血生化有常,调摄有节。
  二、调护
  对精神抑郁,情志所伤者,予以关怀、体贴和开导,使其心情愉快,肝气畅达。饮食应富含营养,易于消化,劳逸适度,以免重伤脾气。
[疗效判定]
  治愈:治疗3个周期后,月经周期恢复正常,经期、经量亦正常,其他主要症状消失,停药观察3个月经周期未复发。
  显效:治疗3个周期后,月经周期恢复正常,经期、经量亦正常,其他主要症状减轻,停药观察3个月经周期未复发。
  有效:治疗3个周期后,月经周期有所改善,经期、经量基本正常,其他主要症状减轻。
  无效:治疗3个周期后,月经周期无改善。
月经周期或前或后1一2周者,称为“月经先后无定期”。又称“经水先后无定期”、“月经愆期”、“经乱”。本病属月经周期的异常,其临床表现无一定规律,可以连续提前2个周期,又见一次延后,也可以连续2个周期推后,忽见一次提前,或见前后错杂更迭不定。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月经失调。青春期初潮后1年内,及更年期月经先后无定期者,如无其它证候,可不予治疗.月经先后无定期若伴有经量增多及经期紊乱,常可发展为崩漏。
  本病在明以前论述极少,较早见于《圣济总录。妇人血气/-j》,其中月经不调有经水不定的描述。万全在《万氏女科》首先提出“经水或前或后”的名称和“悉从虚治”的治疗原则.直至明。《景岳全书.妇人规》才对本病病因病机、治法、方药以及预后和调养方法作了较详尽的论述,张景岳称本病为“经乱”,并分为“肾虚经乱”和“血虚经乱”,肾虚多由情志、房室损伤所致,治法血虚者或补气血,或补肝脾,告诫不可妄行克削及寒凉之剂;肾虚者宜兼治心脾肾,或扃固命门,并提出务使“情舒愿遂”和“勇于节欲”等调养方法。张氏所论至今仍为临床所遵循。清。《傅青主女科》认为经水先后无定期当责之肝肾之郁,道出了本病病机真谛,所拟“定经汤”舒肝肾之气、补肝肾之精,为治疗本病提供了范例.

  (主要病机)
  主要病机乃饮食、情志、房室、外感等损伤肝、脾、肾功能,冲任气血不调,血海蓄溢失常,致月经先后无定,潮而无信。西医学认为:由于卵泡发育不良或下丘脑垂体功能不足,引起排卵后黄体功能不足,表现在黄体期缩短或黄体萎缩不全,临床表现为月经周期缩短或经期延长,常在生育期发生。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要点

  (1)病史:有七情内伤或劳倦过度等病史.
  (2)临床表现:月经提前或错后7天以上、2周以内,但经期正常。观察3个周期或追溯2个周期有诊断意义。
  (3)检查:妇科检查:子宫大小正常或偏小。实验室检查:卵巢功能测定有助于诊断,主要通过BB7测量、阴道脱落细胞涂片检查、内分泌测定等。

  2.鉴别诊断
  (1)与崩漏的鉴别:两者都有周期紊乱,但崩漏的出血完全没有周期性,并同时出现经期和经量的紊乱,与只有周期不规则而经期正常的月经先后无定期迥然不同。
  (2)与胎漏鉴别:胎漏表现为月经过期后阴道少量出血,早孕反应有助于鉴别。同时尿妊娠试验为阳性,妇科检查及盆腔B超检查均可明确鉴别。
  (3)与月经先期鉴别:月经先期是月经周期缩短,其周期缩短时间不一,但五月经周期的延后。
  (4)与月经后期鉴别:月经后期是月经周期延后,超过7天以上,但无周期的提前。
   (因、证、辨、治]
  脾虚、肾虚、肝郁为月经先后无定期的常见原因.一般以月经血量多少不定,有块,色黯红,小腹胀,连及胸胁者属肝郁;血量偏少,色淡质清稀,腰部酸痛属肾虚;血量或多或少,色淡红,或带下清稀量多,气短纳差者属脾虚.脾虚、肝郁之轻症,仅见脾虚或肝郁的全身证候,若日久不愈,五脏之伤,穷必及肾,则可兼有肾虚证候,或转为肾虚证。
  本病辨证要点为;月经周期或长或短,但经期正常。治疗以调理冲任气血为原则,或疏肝解郁,或调补脾肾,随证治之。
  1.肾虚证
  病因病机 少年肾气未充,更年期肾气渐衰,或素体肾气不足,房劳多产,久病大病,损伤肾气,肾气不充,开合不利,冲任失调,血海蓄溢失常,遂致经行先后无定期.
  主要证候 月经先后不定,量少质稀,其色淡黯,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小便频数,舌淡,苔薄白,脉沉细。
  辨证依据 有房劳多产史。月经先后不定,量少质稀,其色淡黯,腰膝竣软,小便频数.舌淡,苔薄白,脉沉细。
  治法 补肾益气,养血调经。 
  方药 固阴煎(见“月经先期”节)。
  腰冷痛者,加肉桂、巴戟天;腰酸痛者,加枸杞子、杜仲,重用熟地;经血量少者,加当归、鸡血藤;经血量多者,加乌贼骨、茜草。带下量多者,酌加鹿角霜、沙苑子、金樱子。
  2.脾虚证
  病因病机 素体脾虚,饮食失节,或思虑过度,损伤脾气,脾虚统摄无权及生化不足,冲任气血失调,血海蓄溢失常,遂致经行先后无定期。
  主要证候 经行或先或后,色淡质稀,神疲乏力,脘腹胀满,气短懒言,纳呆食少,大便溏薄,舌淡,苔薄白,脉缓。
  辨证依据 有脾胃损伤史。经行先后无定,色淡质稀,神疲乏力,纳呆便溏。舌淡,苔薄白,脉缓。
  治法 补脾益气,养血调经.
  方药 归脾汤(见。月经先期”节)。
  若食少腹胀者,酌加麦芽、砂仁、陈皮;月经量多者,去生姜、当归,酌加乌贼骨、陈棕炭。便溏者,去当归,加茯苓;心悸失眠者,加炒枣仁.
  若脾虚湿重,症见月经先后不定,带下色白量多,纳少便溏,舌淡苔白腻者,可用参苓白术散(<<和剂局方》):人参、白术、扁豆、茯苓、甘草、山药、莲子肉、桔梗、薏苡仁、砂仁。
  3.肝郁证
  病因病机 素性抑郁,或忿怒过度,肝气逆乱,气乱血乱,冲任失司,血海蓄溢失常,遂致经行先后无定期。

  主要证候 经行或先或后,经量或多或少,色紫红有块,血行不畅,胸胁、乳房、少腹胀痛,情志不舒,心烦易怒,嗳气食少,时欲叹息。舌质正常,苔薄,脉弦。
  辨证依据 有暴怒或情志不遂史。经行或先或后,经量或多或少,色紫红有块,胸胁、乳房、少腹胀痛。舌质正常,苔薄,脉弦.
  治法 疏肝解郁,和血调经。
  方药 逍遥散(见“月经后期”节)。
  若心烦口苦者,加丹皮、栀子,经来腹痛者,酌加香附,延胡索;挟有血块者,酌加泽兰、益母草;有热者,加牡丹皮、栀子;脘闷纳呆者,酌加枳壳、厚朴、陈皮;兼肾虚者,酌加菟丝子、熟地、续断。头晕目弦者,加石决明、菊花、钩藤。
  若证见肝肾同病,则肝肾同治,用定经汤(《傅青主女科》):柴胡、炒荆芥、当归、白芍、山药、茯苓、菟丝子、熟地。
  (多种疗法]
  1.效验方
  (1)寒凉止崩汤;黄芩、白芍、乌贼骨、生地、旱莲草、白茅根、丹皮、血余炭、茜草根功用:清热凉血、和血止血。
  适应证:月经不调,或经行先后不定,或崩漏。
  (2)两地调经汤,生地、地骨皮、玄参、丹皮、白芍、黄柏、麦冬、阿胶、旱莲草。
  功用;清热滋阴凉血、固经止漏.
  适应证;胞宫血热所致的月经紊乱.漏证。
  (3)大黄调经汤:大黄炭、生地、熟地、制香附、云苓、白术、巴戟天、炒地榆、当归、柴胡、蒲黄炒阿胶(研末吞服)、元胡、焦黄柏、炙黄芪、三七粉(吞服)
  功用:行气、活血、益气、补肾、调经。
  适应证:放环后月经不调.
  2。中成药
  (1)左归丸
  功用:补益肾阴。
  适应证:用于肾虚型。
  (2)柴胡疏肝丸
  功用:疏肝理气调经.
  适应证:用于肝郁型.
  (3)加味逍遥丸
  功用:疏肝清热调经.
  适应证:用于肝郁化热型。
  (4)乌鸡白凤丸 .
  功用:补气养血,温经活血.
  适应证:气血亏虚兼寒型。
  3.食疗方
  (1)香附、当归泡酒:香附30g,当归15g,白酒或黄酒250g。上二味切碎泡于酒中3天,每次15~30g,日2次。
  功用:疏肝解郁,理气调经.用于肝郁型。
  (2)四味薯蓣膏:淮山药240g,枸杞子120g,鹿胶60g,胡桃肉240g,冰糖60g.鹿胶用蛤粉炒脆研末,余四味文火蒸熟至极烂,人鹿胶粉和拌共捣为膏,防腐备用。每日3次,每次30g。
  功用;补肾调经。用于肾虚型。
  (3)杞子当归羊肉汤:枸杞子20g,当归lOg,羊肉150g。共煎汤,饮汤食肉。
   功用:补肾调经。主治肾虚型。
  4.针 灸
  (1)肾虚
  治法:补肾调经。
  取穴:肾俞、命门、关元、气海、三阴交、太溪。
  手法:均用补法。
  (2)肝郁
  治法;疏肝调经。
  取穴:肝俞、膈俞、期门、太冲。
  手法:均用平补平泻法。
  (3)脾虚
  治法:健脾调经.
  取穴;脾俞、膈俞、血海、气海、足三里、三阴交。

  手法:均用补法。
  (预防及护理]
  1.避免强烈的精神刺激,保持心情舒畅。
  2.实行计划生育,避免房劳多产.
  3.均衡饮食,忌辛辣生冷。
  4.本病常为崩漏的先兆,应积极治疗。
  (疗效判断标准] (据陈佑邦.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一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第l版.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59)
  1.治 愈 月经周期恢复正常,维持3个月以上。
  2.好 转 月经周期恢复正常,但不能维持3个月以上。
  3。未 愈 月经周期未见变化。
  (现代研究报道]

  近年来,对本病的临床和实验研究主要是中药周期疗法及其调经机制的研究。徐晋勋等运用中周法按中医辨证分为肾阴虚、肾阳虚两型,均于月经周期第五天开始顺序给药,先服促卵泡汤7剂,继服排卵汤5剂,再服促黄体汤7剂,最后服调经活血汤5剂.治疗排卵功能失调67例,与克罗米芬比较促排卵率无显著差异,且无卵巢刺激症状,停药后复发率低。夏桂成运用中周法,根据月经周期中阴阳消长转化的规律进行调治,主张经后期以滋阴补肾为主,归芍地黄汤为首选,但须加入补阳之品或阴阳并重,酌加菟丝子、巴戟、鹿角、仙灵脾、补骨脂、龟板、鳖甲、女贞、川断之类;经间期在滋阴补阳的基础上稍加化瘀理气之品,如当归、赤芍、川芎等,经前期以补肾阳为主,用右归或毓麟珠,稍加柴胡、荆芥之类,行经期着重祛瘀生新,以调经为要,出血多者加化瘀止血之品.对补肾调周的实验研究参见月经先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